犀鳥唱響山村“幸福歌”
——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共建之馱押屯見聞
冠斑犀鳥。韋忠新攝
“咔咔”“咔咔”……2024年夏日清晨,崇左市大新縣欖圩鄉正隆村馱押屯附近山林隱約傳來鳥叫聲。這並不悅耳的聲音,傳到村民耳朵裡,卻讓他們覺得格外動聽。村民說,那是冠斑犀鳥正為村裡唱響“幸福歌”。
“鳥咔咔”竟是“絕跡”冠斑犀鳥
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恩城保護區”)范圍內的馱押屯,深藏於岩溶山區的環山窪地,由於土地稀缺、易旱易澇的自然環境,加之山山相隔的交通限制,讓村民長期陷於經濟困境。作為傳統的壯族聚居村屯,馱押屯常住人口60戶約410人,其中脫貧戶24戶,超過30%。村裡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兒童。
馱押屯人山相鄰,對自然資源高度依賴。以前,村民“靠山吃山”,生活資源主要來源於山林,依靠野生動植物、木材等增加家庭收入。如今,隨著恩城保護區對自然資源保護力度加大,村民對山林資源的利用和依賴明顯降低。農作物中甘蔗超過90%,每戶種植幾畝到幾十畝不等,家庭年收入1萬—5萬元,也是全村主要經濟來源。此外,也種植少量的芭蕉、木瓜、玉米等。
恩城保護區將社區共建工作作為重中之重,長期致力於探索共贏模式。馱押屯附近新發現的冠斑犀鳥,為保護區的社區共建工作拓展了新的思路。
中國迄今記錄的犀鳥僅有5種。在馱押屯附近發現的是冠斑犀鳥,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冠斑犀鳥屬於佛法僧目犀鳥科,俗稱飛機鳥、愛情鳥,還有“森林農夫”的綽號,是反映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健康性的關鍵物種,分布於印度北部、東南亞和我國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及廣西南部。2019年前,廣西明確有冠斑犀鳥分布的地區僅限於西大明山保護區,且數量極其稀少。
2018年11月,根據自治區林業廳冠斑犀鳥調查的要求,恩城保護區管理中心高度重視,組織進行社區訪問和管護員調查,得出保護區內有冠斑犀鳥生活的結論。同年12月,恩城保護區組織開展鳥類調查,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友邦教授帶領的調查隊伍在馱押屯村民、恩城保護區兼職管護員韋忠新家吃午餐時,談起冠斑犀鳥在許多地方絕跡的狀況,言辭間透著無限遺憾。
由於對這種鳥類學名的陌生,談話並未引起韋忠新注意。當時,他在旁邊隨意翻閱隊員們的鳥類圖鑒,當翻到冠斑犀鳥的照片時,不禁雙眼放光,驚訝地問道:“冠斑犀鳥不就是‘鳥咔咔’嗎?前段時間我還聽到過它們的叫聲呢。”話音未落,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韋忠新臉上,紛紛表情驚喜、雙眼疑惑地急問道:“真的?如果是冠斑犀鳥,那就太幸運了!”“嗯!”韋忠新堅定地點點頭,暗下決心,要盡快拿出恩城保護區內有冠斑犀鳥的証明。
其實,馱押屯的中老年村民對冠斑犀鳥並不陌生,只是不知道它的學名而已。根據這種鳥“咔咔、咔咔”的叫聲,村民祖祖輩輩都形象地稱之為“鳥咔咔”。
20世紀80年代前,鳥咔咔成群結隊地在村庄附近活動。韋忠新清楚地記得,每年10月,自家屋后那棵大秋楓樹果子成熟,每天天剛蒙蒙亮時,鳥咔咔就成群地飛到樹上採食,邊吃邊叫,好不熱鬧。他每天早上都會被“咔咔”聲吵醒,因此對它們的聲音最熟悉不過。
遺憾的是,當時冠斑犀鳥並未受到重視,沒能得到很好的保護。韋忠新說,冠斑犀鳥很有團隊精神,凡是種群中有一隻被打傷或打死,其他的都不會離開。即使沒有能力營救,依然全體堅守在受傷或死去的同伴身旁。結果,常常導致整個種群被團滅。“這或許也是冠斑犀鳥幾乎滅絕的重要原因吧?”韋忠新嘆息道。
生存環境變化也加速了冠斑犀鳥的消失。它們依賴大樹的洞穴筑巢繁殖,而喀斯特石山上樹木生長緩慢,大樹長成需要百年以上。棲息地遭到大肆破壞,尤其是大樹被大量砍伐,冠斑犀鳥短時間內很難找到樹洞筑巢繁殖。等到20世紀80年代末,馱押屯附近的冠斑犀鳥數量銳減乃至基本絕跡,至今極為罕見。
在恩城保護區管理中心的高度重視和多次督導下,2019年3月以后,韋忠新加強了對冠斑犀鳥的尋找,並在多次巡護中見到冠斑犀鳥的身影,可惜都是一掠而過,始終沒拍到清晰的照片。2019年6月,管理中心又給韋忠新下達新任務,務必找到鳥巢並拍下照片。6月20日,韋忠新組織片區管護員梁旭蜂、趙忠民、農進江進山,經過整天奔波,最后竟在離村約1公裡處后山半山腰的懸崖峭壁上找到了鳥巢。
村民在家雕刻獨具特色的鳥咔咔木雕,受游客歡迎。蔣林林攝
中國首現冠斑犀鳥崖洞育雛
恩城保護區發現冠斑犀鳥在石崖峭壁筑巢育雛!消息爆出,立馬引得各路媒體、攝影愛好者強烈關注。
2019年以來,中國首次拍到冠斑犀鳥在崖壁上筑巢繁育全程畫面的新聞,在央視多個頻道及廣西、崇左等地方頻道播報,冠斑犀鳥在恩城保護區崖壁上筑巢育雛的畫面在全球傳播。
2018年以來,恩城保護區社區共建工作投入資金約300萬元。搶抓冠斑犀鳥機遇,以自然教育和科普宣傳等生態旅游服務為突破口,推動社區共建工作駛入發展“快車道”。
2019—2020年,引進北京林業大學、浙江農業大學開展大新縣保護區生態旅游培訓,為全縣處級、科級和部分發展旅游的村屯干部普及生態旅游理念。
2021年,攜同中國“綠色營”在馱押屯開展自然學校營造活動,同社區群眾共同打造全國第一所以宣傳保護冠斑犀鳥為主題的自然學校,也是廣西第一所自然學校——鳥咔咔自然學校。同年8月,在廣西翼界科技有限公司協作下實施保護區綜合能力建設補助項目,邀請專家分析指導馱押屯產業發展﹔開展自然導賞員培訓,規劃自然導覽路線﹔與12戶農戶簽訂社區生態旅游相關活動參與住宿接待協議﹔制定標准,指導農戶對房屋進行裝修、裝飾,並組織開展科普講座、夜觀等活動。
2022年,攜同馱押屯、中國“綠色營”、阿拉善SEE八桂項目中心(廣西山河海自然保護基金會)建設馱押屯鳥咔咔自然學校,開展社區發展討論會和培訓會、自然觀察節活動,逐步引導社區群眾參與到保護區自然教育活動服務中來,探索解決社區產業少、經濟發展困難的問題﹔培訓自然導賞員6人,引導馱押屯村民利用閑置房屋改建民宿12家,規劃設計自然導覽路線6條,促進村屯自然科普、生態教育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推動社區保護和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為12戶村民(其中脫貧戶8戶)增收5萬元以上,基本形成社區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2023年,與廣東省千禾基金會、南寧大戟生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廣西翼界科技有限公司繼續合作,開展多次自然導賞、應急安全等培訓,推動民宿工商注冊,讓民宿運營更規范。馱押屯優質的自然研學資源,吸引上海、南京、洛陽、南寧等地團隊開展研學營活動6場。同時,依托冠斑犀鳥視頻監測系統和鳥咔咔自然學校,引導馱押屯黨支部組織村屯群眾開展以冠斑犀鳥為核心的自然研學活動,突顯馱押屯生態旅游產業亮點,提高村民保護意識和參與保護的同時,為馱押屯村民增收約8萬元。
冠斑犀鳥啟發生態振興鄉村
一夫一妻制的冠斑犀鳥,又被稱為“愛情鳥”。它們育雛方式非常特別,用泥土封好門洞,留下雌鳥在巢中負責孵化和照顧幼鳥,僅留一道小口子用於投喂食物。此后,雄鳥每天尋回食物投喂雌鳥及幼鳥。等幼鳥羽翼豐滿,雌鳥才帶著子女破巢而出。據了解,廣西冠斑犀鳥2010年不足100隻,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恢復,逐步恢復到約200隻。
自2019年以來,每年4月份,恩城保護區冠斑犀鳥夫婦在馱押屯后山峭壁同一個崖洞封巢育雛,等到7月份,雛鳥破巢而出。平均每年繁育2隻幼鳥,已是第6年。如果順利的話,目前種群已發展到13隻。
除珍稀的冠斑犀鳥外,野生的紋瓣蘭、劍葉龍血樹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在馱押屯附近也隨處可見。珍貴的自然寶藏吸引區內外游客前來獵奇探秘,拉動了馱押屯生態旅游業發展。
村民韋忠新是恩城保護區的管護員,也是馱押屯冠斑犀鳥的發現者。他將自家改造成“犀鳥棲”客棧,既突顯了馱押屯冠斑犀鳥亮點,又傳播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還為自家增加了收入。
62歲脫貧戶李志軍,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於14畝甘蔗種植,年純收入約1.5萬元。2022年,在恩城保護區支持下,他家投入3萬元改造3個房間6個床位,取名“龍眼樹”客棧。每間房每晚住宿費138元,為游客提供一日三餐時,人均每天伙食費70元。當問到客棧收入時,性格內斂的李志軍笑了笑,含蓄地答道:“去年收入1萬多元。”
50多歲村民農蓮青除經營自家客棧外,還參加恩城保護區組織的免費培訓,成為一名自然導賞員,帶著游客沿著村裡自然導覽路線講解植物知識成了一份業余工作,在家就能經常接到業務。不久前,接待3名廣東游客,2個小時純收入100元。
59歲村民黃成從木匠轉型工藝雕刻師,利用岩溶山區的硬木資源,雕刻葫蘆、花籃、如意等工藝品,尤其是獨具特色的鳥咔咔木雕,每隻售價50—200元,特受游客歡迎。他說:“如今木雕不愁銷,游客都到家裡購買。自己憑借這份手藝,既能照顧家裡90多歲的母親,又能年增收2萬元左右。”
馱押屯依托自然教育和科普宣傳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經驗,為恩城保護區社區共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啟發。恩城保護區將深入開展轄區內村屯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調研,進一步明確保護區內部分村屯發展方向,准確定位不同村屯生態旅游產業特色。
談起社區共建的未來規劃,恩城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李文華表示,將引領保護區內村屯群眾利用好自然資源發展特色生態旅游產業,提高群眾保護意識和參與保護的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探索形成新的鄉村生態發展模式,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實現保護與發展共贏,既要守好綠水青山,又要建設金山銀山。(王勇 蔣林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