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成果喜人 傳統藝術煥發新生機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學生們在新會書院跟著民俗老師學習傳統舞彩龍。記者梁楓 攝
4月13日,第二屆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之非遺進校園成果展在新會書院舉行。全市多所學校精彩亮相,通過非遺成果展覽、課堂展示等活動,展示南寧市多年來在推進非遺進校園方面取得的良好成效。
“非遺獅舞,代代相傳!”活動在南寧市北際路小學帶來的“邕州獅舞”迎賓表演中拉開帷幕。現場,南寧市部分中小學校展示了其在非遺傳承方面的優秀成果。其中,南寧市西鄉塘區永寧小學展示了儺文化,向嘉賓展示學校開展儺舞教育教學的成果。從學校編撰的校本教材《“紅領巾”學非遺——儺舞》、教案集、課件集,到美術老師指導學生制作的儺面具和儺文創作品,吸引了眾人駐足觀賞。南寧市江南小學則展示了紅陶項目成果,通過展示紅陶作品和講解制作過程,讓觀眾對紅陶這一傳統工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南寧市皂角小學也帶來了舞龍、剪紙、刺繡、彩粽香包等非遺技藝展示。小小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讓觀眾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除了各校的展位展示,活動現場還設置了非遺課程——“剪團花”,讓學生體驗非遺技藝,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課堂上,學生們與旁聽的觀眾通過動手實踐,更深入地了解剪紙這項非遺的內涵和價值。
南寧市西鄉塘區永寧小學美術教師梁冬妮表示,此次非遺進校園成果展不僅展示了南寧市在非遺傳承方面的喜人成績,也為師生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台。“通過參與活動,我們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南寧市皂角小學學生吳益萍說。
非遺進校園顯成效,文化傳承有活力。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開展中國—東盟非遺進校園成果展系列活動,集中展示非遺進校園成果、非遺進校園優秀教案和優秀案例,展現從“非遺進校園”到“非遺在校園”的社會實踐成果。同時,通過形式多樣的“非遺進校園”主題展示展覽活動,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交往交流搭建更多橋梁,增進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據了解,目前,南寧市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280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4項﹔擁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94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66人,以及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廣西非遺形象體驗店18個、廣西非遺美食體驗店30個。全市非遺社會可見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非遺保護與利用越來越社會化,非遺傳承和發展更加充滿活力和可持續性。(記者賓藝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