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原創新聞

全過程人民民主南寧人大實踐

人大代表何為:發揮代表橋梁紐帶作用 為搬遷群眾筑造幸福家園

何寧
2024年03月25日10:02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南寧市隆安縣震東社區所轄的震東集中安置區是廣西搬遷規模最大、搬遷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2018年12月完成安置隆安縣9個鄉鎮的各族搬遷群眾5847戶24423人。

面對人員結構復雜、治理難題多等挑戰,2019年到震東社區任黨委書記以來,隆安縣人大代表、城廂鎮人大主席、震東安置區聯合黨委書記何為的工作忙碌而充實:打造“樓棟管家”先鋒隊,創設“企業派單、居民點單、社區送單”送工模式,建設“長者食堂”,搭建“震東社區青少年綜合服務平台”……

為了實現“努力讓搬遷群眾過上好日子”的目標,何為依托社區“一委一居三支部”以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帶領社區干部投身一線、扎根基層,為搬遷群眾提供各類服務,讓安置區居民由“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向“住得穩、過得安、有奔頭”轉變,把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寫進群眾的心坎裡。

“樓棟管家”聽民情民意解急難愁盼

“陸大哥,您在家嗎?我是社區的‘單元長’,來看看您。”春節前,震東社區單元長李鳳蘭來到居民陸興輝的家門口問道。

幾年前,陸興輝查出患尿毒症,每隔一天就要去醫院透析,“樓棟管家”入戶時了解他的情況后,立即向社區和人大代表聯絡站反映。何為迅速幫助陸興輝一家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還為他解決了就業問題。

如今,陸興輝的病情日漸穩定,生活狀態持續向好,何為和網格員們時常來到陸興輝家中了解他的近況。“我現在在公益崗位上班,不僅緩解了家庭的部分壓力,還不耽誤治療,何書記和社區真是幫了大忙。”陸興輝說。

以震東社區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為基點,何為和人大代表、社區干部探索打造“樓棟管家”先鋒團隊,按照網格化管理要求,及時掌握居民訴求、問題、困難和意見。

據震東社區黨委副書記、居委委員林秋萍介紹,“樓棟管家”先鋒隊是由社區單元長和社區工作人員組成的一個團隊,每天不定時入戶走訪居民,尤其是對留守老人、兒童和特殊群體,及時將居民的訴求反映到人大代表聯絡站,推動問題的解決。

目前,震東社區為43棟安置樓各配備1名樓棟長,為78個單元各配備2名單元長,各級人大代表也成為了網格內的政策宣傳員、民情聯絡員、工作監督員、群眾服務員,確保志願服務群眾的“觸角”觸達家家戶戶。

“小梁送工”搭好崗位供需“連心橋”

“搬出來”后,解決安置群眾的就業問題成了擺在社區干部面前的最緊要任務。

何為聯合人大代表梁佳以及社區工作人員一同探索創設“企業派單、居民點單、社區送單”的“小梁送工”模式,促進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社區居民陸武少就是“小梁送工”模式的受益人之一,回到家鄉后就在家門口實現了靈活就業。“在家門口就業,一方面可以有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還可以照顧家庭,留下來了就不想出去了。”陸武少說。

“圍繞搬遷群眾就業難問題,我們持續關注青壯年、殘疾人、老年人,以及大學生和‘寶媽’等重點群體,梳理好他們的就業需求,積極對接企業,幫助大家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實現走出家門就有工作、有收入。”何為說。

為了讓社區居民找到工作,用工企業找到工人,梁佳通過現場考察、電話、微信對接園區企業、農業基地用工需求,採用聯絡站定點報名、社區廣播、業主微信群、就業服務群等方式及時把招工信息發布出去,居民可線上線下報名,社區根據當天報名情況對接縣人社局、縣汽車總站租訂車輛,次日按實際簽到名額,直接派送工人到基地和工廠,形成了快捷、高效、點對點的固定送工模式。此后,這種送工模式被震東集中安置區群眾親切的稱為“小梁送工”。

據統計,以人大代表梁佳為骨干的震東安置區就業服務團隊,在2020年至2023年底累計送工1650批11.8萬人次,幫助搬遷群眾增收超1500萬元。2022年,何為在廣泛調研論証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拓展“小梁送工”就業服務至全縣鄉鎮的意見建議》,引起隆安縣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採納。如今,“小梁送工”模式逐漸向隆安縣各鄉鎮和縣內外企業拓展,實現了服務方式、服務群眾、服務企業全覆蓋,促進群眾務工就業、實現穩定增收。同時,何為和社區工作人員還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協助落實創業獎補等方式幫助安置區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創業。

“一老一小”從代表牽挂到履職落實

解決老年人吃飯難,讓老年人吃上一頓熱乎飯,這是何為一直想解決的難題。

在2023年震東社區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年度主題活動民情溝通會上,何為提出了《關於在震東社區建設“長者食堂”的建議》,並很快得到了落實。

2023年11月,隆安縣首家“長者食堂”在震東社區投入運營。每到中午時分,震東社區長者食堂裡人頭攢動,一份份營養搭配的午餐熱氣騰騰、香氣四溢,深受震東社區及周邊老年人的歡迎。居民李光感嘆道:“這裡的飯菜好吃又衛生,我們很喜歡,對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還會送飯到家,太方便了。”

震東社區黨委第一書記黎華剛表示,“長者食堂”不僅解決了社區老年人的一餐熱飯問題,更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助餐服務。通過智慧雲系統自動結算費用,年滿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天可享受一次3塊錢的用餐補助,實現對老年人群體的精准補貼。

為了讓安置區兒童健康成長,震東社區不斷完善兒童服務體系,開展了大量的兒童保護工作,探索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社區以“家門口”的文化活動中心為陣地,因地制宜開展學法普法、安全教育、公益課堂、兒童保護宣傳等各類活動,組建“兒童議事會”“紅領巾議事會”,開展青少年職業體驗等實踐活動,為搬遷群眾子女提供扶智扶志教育服務,切實為兒童打造一個空間、服務、文化、制度友好的社區生活圈,為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保護傘”,將社區打造成受孩子們歡迎、讓家長們放心的成長樂園。

“有黨的好政策,有人大代表的關心,社區居民逐步融入了新家園和新環境,這給我們社區干部極大的信心和鼓舞。”何為說,基層代表最接近百姓的柴米油鹽,最能夠了解百姓的酸甜苦辣,我們要深深扎根在人民群眾之中,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持續守護好履職初心,爭做群眾的貼心人、宣傳員和服務員,用心用情打造多民族群眾互嵌式幸福社區。

(責編:何寧、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