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區:推動文旅融合 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玉林市玉州區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在提升文化服務水平、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壯大鄉村文旅產業上下功夫,著力推動鄉村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筑牢文化服務基礎,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玉州區持續開展農村黨建“強基創優”行動,扎實推進軟弱渙散(后進)村黨組織整頓提升工作,累計創建33個自治區農村星級村黨組織。推行“黨建+網格+數字化”基層網格治理模式,整合各級黨群服務中心、綜治中心陣地資源,建設數字化智能化集黨建、治安防控、視頻會議、遠程教育、綜合治理、研判分析於一體的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將基層黨建、社會治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等工作融合到“玉州網格”中,提升鄉村治理效能,著力構建和諧穩定鄉村環境。
玉州區按照“六個一”標准,建好村級文化服務中心。整合完善現有村級公共服務陣地資源,提檔升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全區8個實踐所、86個實踐站,建立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與科普服務、健身體育服務等“五大服務平台”,加強文藝大舞台、文化宣傳欄、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鞏固拓展鄉村文化陣地。重視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2023年完成廁改284戶﹔整治農村黑臭水體,2023年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治理黑臭水體3處﹔安排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持續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2023年實施道路硬化項目32個,安裝路燈515盞,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環境。
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增強鄉村振興“亮色”
利用民俗節慶、紀念日,玉州區組織開展送文化進村、春節文藝晚會、籃球賽、禁毒文藝宣傳活動等文體活動。圍繞群眾需求,開展送文藝進村、“百姓大舞台”等文藝演出活動,以少數民族山歌對唱、快板、小品、雜技等喜聞樂見的形式為群眾送上文化大餐。2023年開展各類活動共100余場。
玉州區深入挖掘本地區紅色資源,打造“紅色+”志願服務品牌,開通愛國主義教育精品路線。融合黨史學習教育、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等,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載體,推行“紅色黨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場教學模式,同時搭建“紅色劇場”,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並舉辦“潮起三月三·相聚在玉城”牛腩粉文化美食節、玉州區“粽情端午”文化周、玉林“十字街”城事文化藝術節等文商旅活動,豐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
壯大文化旅游產業,增添鄉村振興“成色”
玉州區依托政策區位優勢,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出台相關文件,以深入開展“鄉村振興提升年”活動、鄉村建設行動為契機,推進“文化塑城”。依托雲天文化城景區品牌效應,輻射帶動騎樓步行街、牛腩粉文化美食街區、中藥港文旅(藥膳)商業街等特色街區的業態興起,全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挖掘傳承優秀文化,打造特色傳統文化品牌。採取“修舊如舊”的方式對古民居、傳統建筑壁畫等進行修繕和保護性改造。深挖獨具玉林民俗特色的非遺文化“寒山誕”價值,組建“茶泡”“剪紙”“羽毛畫”等工作室,“手把手”“一對多”培養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加強國家級非遺項目“玉林八音”保護傳承基地建設,成立“玉林八音”代表性演出隊。利用“春節”“三月三”“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開展舞龍舞獅、州珮功夫和八音等非遺民俗文化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同時,以鄉土特色產業為載體,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堅持以農為基、以文為魂,大力發展玉州區仁東鎮香蒜、仁厚鎮番薯、名山街道黑皮冬瓜、城西街道三黃雞等本土特色產業,挖掘本地特色農產品文化底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整合特色農產品、歷史建筑、民俗文化等資源,建立廣恩村、高山村、參皇集團、紅色街區等4個“產學研”基地,形成集農業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等於一體的文化生態旅游模式,為鄉村聚人氣、添活力。(寧乃明、盧旭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