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科教文衛

這種古老的器具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

2023年09月06日08:57 | 來源:中國民族報
小字號

銅鼓作為一種古老的器具代代相傳,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既是文化延續的象征,也是各民族共創、共享、共傳的文化符號,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鑒、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翔鷺紋銅鼓。翔鷺紋銅鼓出土於廣西貴港羅泊灣漢墓,是同類型銅鼓斷代的標准器。鼓面中心為太陽紋,鼓面和鼓身的主要紋飾為翔鷺紋、劃船紋和羽人舞蹈紋。畫面中龍舟競渡,裝扮成鷺鳥的人翩翩起舞,頗具民族風情。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網站

歷史演化:各民族共同創造和傳承銅鼓文化

銅鼓文化源遠流長,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文化信息。青銅冶煉技術的傳播為銅鼓的鑄造提供了技術基礎,使得銅鼓能夠以優美的形態展現出來。銅鼓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銅鼓文化吸收了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元素,逐漸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和獨特的韻味。

西周獸面紋提梁銅卣。先秦時期,生活在嶺南地區的先民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與周邊和中原地區進行交流。圖為出土於廣西武鳴的西周獸面紋提梁銅卣(音yǒu),此為典型的中原器物。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網站

一方面,各民族在冶煉技術上的交流是銅鼓文化傳播的重要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地區的民族逐漸掌握了冶煉青銅的技術。在商周時期,百越民族向中原地區輸送了大量銅料資源,中原地區發達的冶鑄技術也逐漸傳播到南方地區,大幅縮短了嶺南先民掌握青銅冶鑄技術的過程。

考古資料顯示,廣西出土了大量類似獸面紋提梁銅卣的青銅器,其紋飾整體特征呈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是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交流的見証。在春秋戰國時期,於越吸取了吳越先進的冶鑄技術,聘請鑄師名匠,金屬冶鑄工藝實現飛躍,促進了銅鼓文化的多樣化和精美化發展。秦朝統一嶺南后,先進的冶鑄技術被帶到嶺南地區,推動嶺南銅鼓鑄造工藝達到新的高峰。例如,當地在鑄造工藝方面採用了類似全范式和內模外范式鑄造法。

出土於廣西田東縣祥周鄉的兩面萬家壩型銅鼓。圖片來源:廣西衛視

另一方面,楚國對銅鼓文化的傳承也具有重要意義。楚國是古代中國青銅冶鑄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楚國的青銅器傳入嶺南地區,催化了嶺南地區青銅文化的萌芽與產生。而后,駱越人逐漸掌握了青銅冶鑄技術,並形成了獨特的銅鼓文化。出土於廣西田東縣祥周鄉的兩面萬家壩型銅鼓,墓葬所屬時代為駱越人在右江流域的居住時期。秦代以前田東屬百越地,春秋戰國時期屬駱越,楚滅越后屬楚,《史記》中載有楚悼王曾派兵南平百越之地,以及楚文化對該地的影響。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銅鼓文化得以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蓬勃發展,成為中華文化中富有特色的瑰寶,彰顯著中華民族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

交融共生:紋飾層累中的多元一體

銅鼓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傳承過程中既保持了嶺南文化的傳統風格和特點,也融合了中原文化,不斷衍生出新的功能以及形態,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體現。銅鼓文化的輻射范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多民族共創、共享、共傳的文化符號,既體現了各民族共同參與文化創造的過程,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從傳播的地域范圍來看,銅鼓文化圈以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為核心,輻射紅水河流域乃至東南亞地區。銅鼓文化圈涵蓋了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份,以及越南、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家。銅鼓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也反映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深厚友誼和密切交流。

從民族交往的角度來看,銅鼓文化是中國西南地區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和象征,主要涉及漢族、壯族、苗族、侗族、瑤族、水族、布依族、彝族、傣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十多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頻繁交流互動,銅鼓文化在各民族之間傳播和傳承,成為共同的文化符號和象征。

從銅鼓紋飾的層累現象來看,最初的紋飾以太陽圖騰為主,后來逐漸加入了各地民族特色元素,如翔鷺紋、羽人舞蹈紋等,越來越瑰麗而繁縟的紋飾反映了先民對形式美和裝飾美的追求。此外,銅鼓造型也越來越復雜,鼓面沿后面出現立體青蛙、水禽、龜等動物塑像。鼓腰、鼓內壁和鼓足等處均出現精美的紋飾。一方面,銅鼓文化的一體性體現在其共同的功能、造型和紋飾(太陽紋),多元性體現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銅鼓紋飾差異性﹔另一方面,銅鼓紋飾的層累結構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

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實踐

河池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區,紅水河系、龍江河系兩大水系流經這裡,紅水河沿岸的村落幾乎村村有銅鼓、家家有銅鼓,紅水河將沿岸各民族連成一個整體,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通過貿易、移民和文化互動等形式,充分體現了各民族的“三交”。

在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裡,各民族在鑄造和命名、啟用和收藏、婚慶、造屋、喪葬、節慶等場景中對銅鼓的應用,展現了地方民俗文化的豐富性。在命名習俗方面,東蘭、環江白褲瑤買回銅鼓時為銅鼓舉辦“薩歐別”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銅鼓文化的重視﹔在婚慶習俗方面,壯族、布努瑤使用銅鼓增添濃厚的喜慶氛圍﹔在喪葬習俗方面,白褲瑤、布努瑤、苗族和部分壯族有喪葬使用銅鼓的習俗,反映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追思和緬懷﹔在節慶習俗方面,銅鼓是春節、壯族螞拐節、白褲瑤年街節、瑤族祝著節、苗族豐收節、壯族敬牛節等各民族傳統節慶活動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用品,給活動增添了歡樂和庄重的氣氛。

可見,銅鼓文化在河池地區是超越民族、地域的分類系統,具有引領性的核心文化類型。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銅鼓習俗本身貫穿於各民族文化之中,銅鼓與各族民眾的節慶習俗、歌舞娛樂、民間傳說與神話、地方信仰密切相關。

其二,銅鼓文化所呈現的禮樂合一、多族共享、深植鄉土、崇祖敬老、聚眾同樂的特征成為整合文化資源的基礎。從銅鼓習俗本身出發,設置銅鼓文化帶,整合與銅鼓、銅鼓習俗密切相關的文化資源。其中,壯族銅鼓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流傳於雲南文山和廣西南丹、田林等地的壯、彝、瑤、苗族“銅鼓舞”也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在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整體保護下,河池市發揮其銅鼓數量多、使用民族多、與當地傳統節慶聯系密切、鑄鼓技術高超、保護措施完善等多方面的優勢,使銅鼓文化得以長久保存和發展,擦亮了“世界銅鼓之鄉”名片。

銅鼓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從歷時性來看,廣西銅鼓由一個簡單的烹飪器物轉變為多民族共傳共享的文化符號,銅鼓文化的功能和象征意義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演化和發展。從共時性的角度來看,銅鼓文化呈現出壯族、瑤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多民族共享共傳的鮮明特點,在銅鼓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紅水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廣西基於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整體性保護,為銅鼓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全面展示了廣西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成功實踐。

(作者單位:郝國強、李星瑩,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蘭耿燈,河池市民宗委。)

(責編:李敏軍、龐冠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