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讓傳統瑤繡走向世界

——記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服飾傳承人李素芳

2022年03月12日08:57 | 來源:廣西日報
小字號

穿針、引線、下針……在賀州市瑤族文化體驗館內,李素芳沉浸於瑤繡的世界,翻轉著手指尖的繡花針,飛針、走線,嫻熟而絲絲入扣,輕巧的技法,猶如優雅的舞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古老的民族手工技藝正在她手中重新煥發新的生機。

讓瑤繡走進聯合國

李素芳出生在瑤繡世家,跟隨長輩們學習傳統技藝,精致美麗的瑤繡圖案早已在她腦海生了根。

2004年,李素芳結束10年外出務工生涯回鄉創業,重新拿起了手中的針線,在賀州市八步區步頭鎮和賀街鎮開辦了兩家瑤族服飾制作工坊,開始了對瑤族刺繡的潛心研究。

“瑤族服裝需要大量使用刺繡。普通瑤族聚居區有5種不同的服裝,但賀州卻有13種,13種不同服裝中隱藏著幾百種圖案。”為保留不同瑤族服飾的傳統特色,李素芳幾乎走遍了賀州境內的所有瑤寨,潛心學習刺繡制作工藝。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李素芳也在不斷創新,她推出一系列文創產品,從服裝、小挎包、布鞋到紙巾盒,瑤族刺繡被背上了肩頭,也被放上了餐桌。

2016年,李素芳制作的《瑤繡—瑤族盤王印章》和《瑤繡——年年有魚》兩種刺繡圖案作品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征集,用於聯合國商務筆記本的封面裝飾,賀州瑤繡由此走上了世界舞台。

搶救即將流逝的技藝

瑤繡是純手工制作,制作周期長、效率低,在大工業的流水線時代,年輕人願意靜下心來學藝的越來越少,傳統瑤繡技藝面臨著絕跡的風險。這讓李素芳很是著急:“這流傳了1000多年的傳統手藝,可不能就這樣被湮沒了。”

2006年10月,以賀州瑤族服飾為代表的瑤族服飾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讓李素芳看到了希望。

2010年至2012年間,李素芳和廣西瑤學會、廣西民族研究院的專家開展了一系列“搶救性記錄瑤族傳統文化公益活動”,走遍了桂、粵、湘、黔、滇5個省區主要瑤族聚居村落,走訪了許多非遺項目傳承人,拍攝瑤族服飾文化。這次活動,更加堅定了她傳承瑤族傳統文化的使命和擔當。

近年來,她應邀到中央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高等院校以及當地中小學校授課,讓瑤族服飾文化走進了區內外學校課堂﹔她還帶著瑤繡作品參加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大型國內、國際展會達100多場次。

“繡”出瑤鄉致富路

“不僅要帶領村民傳承瑤族文化技藝,更要讓他們從中收獲果實。”2016年,李素芳在老家賀州市八步區步頭鎮黃石村投資建設瑤族服飾傳承基地,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500多名繡娘居家就業,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生產線”。目前,李素芳的公司每年可生產瑤族傳統刺繡和織錦1.2萬多張,生產傳統瑤族服飾2100余套和手工藝品5600多件(套)。

最讓李素芳高興的是,企業生產的傳統瑤族服裝,返銷進了瑤族村寨,使賀州瑤族失傳多年的民間風俗得以激活、恢復。

“現在是少數民族發展最好的時代,我要和瑤胞們一起,把瑤族文化發揚光大。”李素芳說。(記者駱萬麗 通訊員丁愛民)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