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廣西基本實現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全覆蓋

2021年12月21日10:38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南寧12月21日電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分布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12個世居民族。廣西自2017年起開展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工作以來,截至目前,已調查記錄65個語言點,涵蓋廣西所有少數民族語言。

豐富的語言資源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失而不可重生的文化資源。2015年,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語保工程”),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為核心的各項工作。2017年,廣西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18年行政職能並入廣西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后,成立廣西民族語文研究中心繼續推進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工作)利用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的專項經費開展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

調查組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開展調查。廣西民族語文研究中心供圖

截至目前,參與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的“語保人”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按照國家語保中心統一的工作和技術規范,在全區范圍內調查、記錄和整理了65個語言點600多萬字、42萬多條音視頻的少數民族語言實態語料。在已調查完成的65個語言點中涉及侗台語族45個點、苗瑤語族18個點、藏緬語族3個,包括58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點和7個瀕危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點。調查范圍涵蓋了廣西世居少數民族的方言及土語,基本實現廣西所有少數民族語言全覆蓋。

尋人發音 亦經風雨亦見彩虹

“做語保工程的語言點調查工作,尋找合適的發音人,也是一個尋寶的過程。”常年從事語言田野調查、一直參與語保工程的百色學院副院長呂嵩崧介紹,“一般要求高小文化以下,長期在本地生活,熟練掌握當地語言,能用普通話(或當地流行語言)溝通交流,年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五六十歲最合適。我們最喜歡找的,是年老一些的小學老師。”

據了解,語保工程的每一個項目、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均以“科學”為標尺。一直參與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的廣西民族大學教授何霜說:“理想的發音人是項目質量的重要保証。語保工程對發音人的條件做了嚴格的規定。對少數民族語言的發音人的要求,除了是男性、調查時年齡在55~65歲之間外,還要在當地出生和長大、家庭語言環境單純(父母、配偶均是當地人)、未在外地長住、能說地道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具有小學或者中學文化程度(一般不宜選擇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且發音洪亮清晰。一般這4個條件缺一不可。”語保工程的語言點調查對發音人的要求可謂具體而明確。

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項目隆林仡佬語課題組到隆林縣岩茶鄉灣桃屯調查。廣西民族語文研究中心供圖

為了尋找合適的發音人——特別是瀕危語言的發音人,“語保人”使出了十八般武藝——求助當地政府部門、通過親戚牽線搭橋、尋求朋友介紹、通過師生關系推薦……即便如此,尋找發音人的過程也並非步步如意、事事順風,大多歷經坎坷艱辛,偶有驚喜,可謂亦經風雨亦見彩虹。

知道來意后,很多群眾都積極踴躍爭當發音人。

“為了找到理想的發音人,一方面,我們團隊得到當地民語部門或者當地的親戚、朋友等的熱心幫助。另一方面,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通過面試從很多踴躍報名的志願者中進行遴選。有時候我們到調查點挑選發音人,在跟發音人詳細介紹我們的語言保護工作之后,他們都以能為語保工程發音,能為后人、為歷史留下鄉音為榮,積極熱情地加入我們的語保工作中來。”何霜說。

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項目馬山百龍灘壯語錄制現場。廣西民族語文研究中心供圖

語保之路雖然坎坷艱辛,但也驚喜頻頻。“我們在調查壯語北部方言邕北土語的一個點的時候,來到當地后,一聽說要尋找發音合作人,很多人踴躍報名,強烈要求當發音人。願意合作的人很多,但最后我們隻能選兩個。”幸福的煩惱接踵而至,語保人當然順勢而為,呂嵩崧說,“后來定的其中一位發音合作人,完成了我們按規定完成的任務內容后。硬是要求我們多調查記錄他的語言的其他內容。雖然超出任務范圍,但是我們順遂他的心願,多錄了很多內容。”

攝像錄“寶” 千淘萬漉始得金

據了解,語言保護既指維護語言的活力,也指語言的記錄保存。所以語言保護,也包括保存,就是通過全面細致科學的調查,把語言方言的實際面貌記錄下來,並進行長期有效地保存和展示。語言的記錄保存,要達到的主要目標是確保整體保護工作的科學規劃和具體調查記錄整理加工技術手段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如果這些工作沒做好,就直接影響到調查結果的價值或作用,留下的遺憾、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與以往語言田野調查不同的是,語保工程的語言點調查工作程序更多,標准更高,要求更嚴,規定更細。“一個語保課題從啟動到完成,一般都要經過申請立項和組建課題團隊、專業培訓和技術培訓、發音人遴選、調查(紙筆記錄與音像攝錄)、材料整理與檢查驗收等幾個重要的步驟,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從2016年到2020年,何霜一共負責了6個語保項目,對語保工程調查階段的工作步驟了如指掌。

鑒於語保工程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的特點,廣西民族語文研究中心嚴格按照國家語保工程技術規范和工作規范開展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並積極協調國家語言資源保護中心核心專家團隊對廣西各項目和調查團隊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明確並統一質量要求。多年來,共開展8期培訓,培訓人員400余人,保障了語保工作的順利實施。

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項目那坡布央語錄制現場。廣西民族語文研究中心供圖

語言點調查中的音像攝錄對硬件設備、攝錄環境的高標准、嚴要求,讓從大學三年級開始至今仍在參與語保工程、現於中央民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盧奮長深有感觸:“我們做語言調查中遇到的比較大的麻煩,不是人的問題,而是場地的問題。以前用的是傳統的方法,后來用的是攝錄一體機。需要用到錄音棚、語音室。設備上的、場地上的困難要比與人的交往的困難大得多。”

對語保工程實施過程中的高標准、嚴要求,特別是對攝錄的“苛刻”要求,不僅讓初入行的“新手”感到不可思議,就連語言田野調查實踐經驗豐富的“老手”也經歷了從不理解到最終明白其中意圖的過程。“攝錄的時候,要坐得直,眼睛不能眨,不能笑。念完一個句子或說完一個詞之后才能動。這對於發音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一開始我們也覺得不可思議。怎麼能這麼要求、這麼折騰發音人呢?后來我們看了那個錄制的效果,就理解了。看了這樣錄出來的視頻,就像是發音人正在跟你說話一樣——它就要達到這種效果。如果發音人坐得斜一點或者矮一點,看起來就會不自然,所以相比於之前的田野調查,更艱苦的工作是在錄音棚攝錄。有些地方沒有錄音棚,我們還得在酒店裡面用棉被等來隔音。因為它的要求比原來的田野調查要高得多。再比如它要求發音人發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在錄音棚裡面熱一點的話,我們可以動,但發音人不能動的。”多次開展語言田野調查的呂嵩崧如是說。

據了解,進行音像攝錄時,調查人員要克服尋找合適的場地、屏蔽噪音、天氣悶熱、身體不適等種種難題。“前期錄制要避開后期重點篩查的飛機聲、蟬鳴聲、發音人咂嘴聲、遠處偶然一個高跟鞋聲、拉椅子聲……我們當時在都安一家隔音條件較差的賓館裡一遍遍地進行音像攝錄,因為沒有專門的錄音棚,所以我們的攝錄工作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當時正值暑假,天氣燥熱。在一個門窗緊閉的房間裡,為減輕基礎噪音,我們不開空調,頭頂又有幾千瓦的一盞盞聚光燈。悶在這樣的密室裡攝錄,讓我們至今對發音人易以情同志充滿了深深的歉意。”2017年,何霜帶領團隊調查都安地蘇壯語,其間攝錄的感人細節和深切感觸讓她終生難忘。

“我清晰地記得,有一次我們錄制口頭文化部分時,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其間不得不反復重錄。僅僅一個故事的內容,就要從午后兩點多一直攝錄到第二天凌晨三點。其間發音人易以情同志拿著一條大毛巾不斷擦掉一片片汗水,熬得眼睛裡直冒血絲,他雖然幾近崩潰,但又自己勸服自己堅持一遍遍重錄,直到第二天凌晨三點。”何霜說,“當我們完成了全部的攝錄環節時,整個團隊的人直接癱坐地上,已經沒有力氣歡呼了。”(唐龍、吳明江)

(責編:吳明江、黃昱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