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縣舉行粵曲音樂劇《大安印記》新聞發布會

6月18日,平南縣舉行粵曲音樂劇《大安印記》新聞發布會。
《大安印記》是廣西第一部原創粵曲音樂劇,全劇時長1小時30分鐘﹔由國家二級編劇、廣西戲劇院創作科科長馬瑜萍編導,廣西戲劇院副院長謝謝、柳州市藝術劇院樂團原團長林華作曲﹔由中共平南縣委宣傳部出品並組織排演,平南縣龔州藝術團負責演出,演員主要來自平南縣本地各行各業藝術人才,劇組人員60多人。目前,該劇已完成編劇、前期排演。
《大安印記》以平南大安百年消防節為背景,講述了清末、民初、抗日戰爭和新中國成立以后四個不同時期大安永安消防所的故事,塑造了韋七寸、石斛、韋安仔、六叔公、牛鄉紳、三嬸等具有鮮明特征的人物形象。該劇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社會發展的歷史巨變,反映了時代背景下共產黨人憂國憂民、堅持革命、不怕犧牲、勇於奉獻的偉大精神,是一部熱情謳歌黨、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反映時代精神、彰顯龔州風韻的優秀作品。
作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的大戲,《大安印記》光榮入選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舉辦的“永遠跟黨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廣西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屆廣西劇展,於6月30日晚在南寧市邕州劇場參加全區劇展競演。這是平南縣第一次參加劇展,也是全區唯一一個民營團體參加劇展。
大安校水櫃習俗(大安消防節)是貴港市首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非遺項目。大安消防節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36年)。當年大烏圩(大安鎮前稱)遭遇一場特大火災,損失極為慘重。火災過后,居民吸取深刻教訓。大安街道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發動各商號、店鋪和街坊,捐資贊助購置水櫃及各種滅火器材,成立滅火隊伍,並約定每年在秋高氣爽的農歷八月二十日進行演練,舉行射高、射遠消防演習活動。正是這個消防節,在近兩個世紀的歲月裡,把大安人的力量緊緊地凝聚在一起。通過這部粵曲音樂劇《大安印記》,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大安校水櫃習俗,使這一習俗得到很好的傳承發展。
負責演出的平南縣龔州藝術團2020年被授予“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還連續6年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文藝團隊和優秀惠民演出文藝團體”殊榮。(陸曉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