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脉铸魂育新人 多元特色绽芳华
—— 百色市第一小学“一校多品”办学实践纪实
在百色这片红色热土上,有一所与革命历史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老校——百色市第一小学。自1905年建校以来,学校便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政治部旧址清风楼结下不解之缘,2013年更名为百色市第一小学,2021年加挂“百色起义红军小学”校牌。
走进今日的百色市第一小学校园,红色元素扑面而来:马灯雕塑象征信仰之光,“运盐小道”复刻红军艰辛,微缩版清风楼复原革命先辈工作场景,英雄长廊连接着王二小等小英雄与新时代榜样的精神脉络……这里的每一处空间都是“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便是在红领巾讲解员带领下体验“运盐”艰辛,触摸复刻标语,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知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生长。

红军园一角。
红色引领:构建“三维立体”育人体系
该校以“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本真少年”为办学宗旨,创新打造“红色引领、多品共生”的教育生态,通过场景浸润、课程融合、实践赋能三维度,让红色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实践。
场景浸润维度形成了“一核多点”的红色教育矩阵。以红军园为核心阵地,辅以清风讲堂、英雄长廊、电烙画工作坊和簸箕红色艺术长廊,构建起全方位的红色文化场域。《右江日报的诞生》微课、“红船故事”簸箕画等,让革命历史在触摸、聆听与创作中变得可感可知。
课程融合维度构建了“基础+特色+实践”的课程体系。作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22年坚持开展的少年军校课程让学生在队列训练、“重走红军路”研学中锤炼意志;“丝竹雅韵”工作坊的同学们用葫芦丝演绎《映山红》、古筝弹奏《红旗颂》,让红色旋律浸润心灵;兰亭书法工作坊的师生以笔墨书写“为人民服务”等红色箴言,十年来百余人次在省市级赛事获奖;足球小将们在绿茵场践行团队协作,游泳健儿在泳池中体会百折不挠,科技社团用编程制作百色起义时间轴,无人机模拟红军侦察路线,实现了红色精神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实践赋能维度创新开展红色教育“十二个一”系列活动。通过“学红色精神、唱红色歌曲、讲革命故事、践红色研学”等活动,构建“看、听、思、行”四维育人闭环。每年新兵入伍仪式上,学生为新兵佩戴红领巾的场景,成为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尧程军创基地的“穿越封锁线”体验,让“不怕牺牲”的精神具象化;在“国防励志·科技逐梦”展区里,长征火箭模型与学生科创作品交相辉映,激发着“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清风讲堂一角。
多品共生:绽放学生个性成长的七彩光谱
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百色市第一小学打破单一特色局限,构建起多元共生的特色教育生态,形成“八大校园”建设成果:文化校园浸润品格,文明校园涵养德行,书香校园启迪智慧,活力校园强健体魄,劳动校园培育担当,数字校园赋能创新,平安校园守护成长,雅致校园陶冶情操。
目前,百色市第一小学已发展为拥有84个教学班、4500名学生、246名教职工的集团总校,与迎龙、龙川校区实现“管理互通、资源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同进”的一体化办学。配备地震体验屋、气象观测站等现代化教学设施,4名书法专职教师(含1名省级书协会员)领衔教学,构建起低年级筑基、中年级塑形、高年级升华的书法教育体系。

簸箕红色艺术长廊一角。
硕果芬芳:红色沃土上的教育答卷
深耕红色教育沃土,百色市第一小学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广西兰亭学校”等荣誉称号,成为百色教育的亮丽名片。在这里,红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力量;特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舞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百色市第一小学正以“红脉铸魂、特色赋能”的办学实践,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成长为有家国情怀、有个性特长、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本真少年”。
这所百年老校,正以蓬勃的生机,在红色热土上续写着立德树人的崭新篇章。
刘雪梅 黎晓丽 摄影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