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科教文卫

美术与设计类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与创新

河池学院以桂西北文化为笔绘就课程思政新画卷

2025年08月27日17:49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美术作品展。河池学院供图
美术作品展。河池学院供图

2025年7月10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举办《山河铭历史·丹青传薪火——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创作的一百余幅书画作品正在展列。

近年来,河池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号召,立足桂西北地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构建“三维联动”机制(党委统筹、院系落实、教研室攻坚),在美术与设计类专业启动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度融入教学的改革工程。

探索:当艺术教育遇上思政育人

“过去总认为思政教育是‘额外任务’,与专业教学‘两张皮’。”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简称美设学院)党委书记韦联华说,启动课程思政改革之初,不少教师存在困惑:“美术设计讲求创意表达,如何自然融入思政元素?”

而这一困惑的背后,其实是艺术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随着高校美育改革的深入,单纯强调技法训练或形式创新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需求。

在2022年4月举办的美术和设计类课程思政研讨会上,一场思想碰撞为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炸出了“火花”。王琪老师演示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破解素描构图难题;程国辉提出在桂西北旅游景观设计中注入“红色基因+民族特质”;李新赞则展示其红军旧物油画写生课上的实践成果——锈迹斑斑的水壶在光影中化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图腾。

“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价值观的传递。”桂西北作为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百色起义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将这些本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融入专业教学,艺术教育便能既有“技”的根基,更有“魂”的引领。为此,学校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围绕“美术与设计类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开展专题研讨,组织教师深入河池市11个县区开展文化调研,梳理出三大类思政元素:一是以铜鼓文化、刘三姐歌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中的团结协作、勤劳智慧精神;二是以红七军战斗遗址、韦拔群故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信仰、家国情怀;三是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为代表的时代精神中的责任担当、创新意识。

2023年12月18日,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类课程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搭建起了“调研—开发—实践”的闭环教学体系,成为承载“课程思政+民族艺术”融合探索的重要平台。

创新:从“课堂育人”到“全域思政”

“课程思政不能只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要将思政元素像盐一样融入专业教学的‘汤’里。”美设学院院长陈红军坦言,美术与设计类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找到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022年起,学校通过组织课程思政研讨会、为英模和劳模画像、描绘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活动,用画笔讲述历史、现实和当下的故事,将课程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贯彻到课程中去。学生也在挖掘英雄事迹、劳模故事等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2025年7月,学校组织“绘彩甫上 兴村共富”“以美为媒 以红为引”两支暑期实践团队深入河池乡村,分别为当地南瓜基地彩绘墙面,融乡土风情与产业特色,扮靓乡村并助力农文旅融合;通过美术教育播撒审美种子,让红色基因浸润安马乡木寨小学留守儿童心田,为乡村教育添力。

“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野,是帮助学生们把文化基因注入笔尖的重要一步。”美设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李庭坚介绍,学校创新采用“田野调查+创作实践”模式,以红色足迹激活创作之源,借民族文脉滋养设计创新。

除此之外,课程团队还积极拓宽课程思政的社会场域,校地合作共绘振兴图景,书写从校园走向时代的教育实践答卷。多年来,美设学院先后与东兰县巴畴乡、三石镇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订《乡(镇)村文化助农合作协议》,并挂牌成立“乡(镇)村文化助农研学基地”,以“双引擎”驱动乡村文化振兴;与巴马瑶族自治县壹秋堂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帮扶、农特产品企业达成合作,以“非遗+设计”赋能产业升级,联合开展文创产品开发;采取1+N、N+N模式,分别对环江、东兰两县60余所中小学70多名美术教师进行分层结对帮扶,推进河池市乡村中小学“美育培育工程”。

随着改革的深入,河池学院的课程思政逐步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实践育人、社会服务的全域思政生态。

开拓:从“专业成长”到“价值塑造”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

据统计,2021年以来,学校共开设教学实践工作坊21个,举办各类作品展览60多场,设计文创产品600多套;教师团队立项相关课题1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篇,出版《河池学院丝绸服饰设计作品集》等作品专集或教材3部;学生作品获国家级奖项56项、自治区级奖项126项,其中《雨木木助力脱贫艺术实践工作坊》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实践工作坊类全国二等奖,《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高校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的创新与实践——以河池学院情系毛南乡村振兴艺术实践工作坊为例》获广西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墨原》获2022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一等奖。

近三年数据显示:河池学院40%毕业生扎根八桂大地,何俊标在河池融媒体中心专注于河池本土文化的宣传;黄东创办设计公司,将刘三姐山歌元素等桂西北少数民族元素植入文旅与广告设计。这些选择与实践,正是学子们把就业志向写在桂西北大地上的生动体现,也恰是思政教育最动人的成果。

用人单位的反馈同样印证了改革成效。乐程(深圳)装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评价:“河池学院的学生不仅专业能力强,更难得的是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理解,作品既有创意又有温度。”课程思政实践下培育的学生,已然成为推动桂西北乃至八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通过探索和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依托银龄教师传帮带、与西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联合共建实践基地等举措,在西南大学银龄教师刘增宪的带领指导下,河池学院逐步构建起“基础层-应用层-拓展层”三维融合模式,实现思政元素从“隐性渗透”到“显性表达”的转化,课程思政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站在2025年回望,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已超越教学变革本身。当东兰革命老区老乡指着学生墙绘中的蚂拐舞说“这是我们民族的魂”,当山歌《藤缠树》融入刘三姐秘境酒店的环境背景中,一条清晰的路径已然显现——课程思政的终极坐标,在文化传承的薪火中,更在青年用艺术反哺大地的足迹里。

河池学院的实践证明,当地方文化基因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便能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桂西北文化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书写课程思政的“河池答卷”,为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的新时代艺术人才贡献力量。(韦海燕、吴海娇、罗冬雨)

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专业学院师生走进广西万民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宜州甫上南瓜种植基地,为基地绘制南瓜文化墙。河池学院供图
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专业学院师生走进广西万民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宜州甫上南瓜种植基地,为基地绘制南瓜文化墙。河池学院供图
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河池学院供图
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河池学院供图
(责编:周雨乐、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