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红映振兴路
——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灶瓦村党建引领“强村富民”工作侧记

近年来,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灶瓦村以党建引领为舵,以多元融合为桨,在产业培育、资源盘活中奋力闯关,开辟了一条村强民富的振兴新航道。
堡垒强根基:党员成为“主心骨”
灶瓦村蝶变,根源于坚固的“战斗堡垒”。“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必须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党员先锋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必德说。
于是,“三会一课”成了党性淬炼的熔炉,主题党日化为服务群众的实践场。
支部精心布阵,将村庄划分为党员责任区,每名党员都领了硬任务:政策宣讲、矛盾化解、项目推进……党员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神经末梢”。
更令人振奋的是,村里那些有见识的返乡青年、致富能手被不断吸纳进组织。老党员吴洪德感慨道:“现在队伍年轻了,闯劲足了,带着大家干,乡亲们心里踏实!”
灶瓦村把组织之根深扎乡土,为增收致富提供了不竭的红色动能。
活水养金鳞:党员勇啃“硬骨头”
灶瓦村临水而居,但传统渔业效益日渐式微。困境当前,党支部果断扛起重担,将目光投向了陆基圆池养鱼新技术。
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必德亲自带队,党员骨干多次外出取经。
面对初期技术生疏、用地用水用电等重重难关,一支党员攻坚小组应运而生。他们以“啃硬骨头”的韧劲逐一攻克难题,更以“共享发展”的胸怀,联合本镇14个村(社区),共同投入140余万元启动资金。
仅数月,47个直径6米的陆基圆池便在村中拔地而起,宛如巨大的“水上聚宝盆”。
“以前养鱼看天吃饭,现在这圆池里,一年四季都能出鱼,单池产量能到4000斤!”负责日常管理的党员韦高建脸上写满自豪。
这些圆池年产优质鲈鱼18万斤,年产值突破250万元,不仅让14个村集体每年稳定增收39万元以上,更让“水里淘金”成为灶瓦村最耀眼的新名片。
土地生金银:党旗引燃“聚宝盆”
面对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土地“沉睡”,灶瓦村党组织再次展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他们将盘活土地作为关键抓手,誓让闲置田土生出“金疙瘩”。
党员们深入红山屯、湾望屯的农家院落,掰着指头给村民算经济账,讲透政策红利,用身边成功案例打消顾虑。
土地流转中,党员全程护航,确保合同规范、权益清晰。同时,党组织积极穿针引线,引入种植大户与农业企业,推动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发展规模化农业。
土地流转带来的转变,党员村民冼恒立感受深刻:“以前自己种,累不说,挣得少。现在租出去有租金,腾出手来去养猪场打临时工,或者自己搞点小生意,收入翻倍!”大多农户不到十亩地流转后,每年坐收租金数千元,空闲时可以外出务工,加上本地的多样临时工,家庭增收轻松超过两万元。
灶瓦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后,亩产效益猛增30%以上,土地真正成了村民捧在手中的“聚宝盆”。
在灶瓦村,党建引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从建强堡垒到党员带头闯新路,从村企共建到盘活沉睡资源,每一步都踏在增收致富的鼓点上。
当养鱼池水波粼粼映照出村民的笑脸,当流转土地上的新苗舒展绿意,当养猪场稳定的薪资流入农家口袋,灶瓦村的故事昭示着一条质朴而深刻的振兴法则:组织强健,则乡村筋骨强健;党员有为,则百姓福祉可期。(陆华勇 蒙晓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