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科教文卫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子“推普”在乡村振兴一线

2025年08月19日16:08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在百色市德保县那造村,8岁的村娃梁星(化名)兴奋地举起第一次用活字印刷术印出的唐诗《枫桥夜泊》。这温馨的一幕,是右江民族医学院“语润乡土”推普实践团深入德保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缩影。

7月13日至19日,由9名不同专业在校学生组成的“语润乡土”推普实践团深入德保县,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团面对从学龄儿童到白发老人、从手艺人到庄稼汉的不同群体,积极探索“推普+”模式,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作为核心主线,有机融入居民健康服务、非遗传承和乡村产业发展,切实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推普+”语言调研:解码推普基础与成效。实践团与德保县教育局、团县委、农业农村局开展深度座谈,从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基层实践等多维度了解当地推广普通话的举措与成效。他们走进村屯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系统调研当地群众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和水平,细致了解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接受教育等不同领域中使用方言与普通话的习惯差异。

实践团与易地搬迁安置区德福社区儿童开展绕口令比赛。右江民族医学院供图

实践团与易地搬迁安置区德福社区儿童开展绕口令比赛。右江民族医学院供图

“推普+”公益课堂:寓教于乐撒播种子。在城关镇德福社区、兴安社区及隆桑镇卫生院,实践团为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开设了别开生面的公益课堂。课堂巧妙以普通话学习为核心,融合地方文化元素与基础健康知识,通过情景模拟、趣味游戏和科普实验等形式,开展了猜谜语、活字印刷体验、绕口令朗读、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以及心肺复苏教学、七步洗手法练习等内容丰富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好普通话的兴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认同和健康素养的种子。

实践团在九曲桥公园为群众测量血压。右江民族医学院供图

实践团在九曲桥公园为群众测量血压。右江民族医学院供图

“推普+”健康服务:专业助力基层医疗。实践团将推普与健康科普紧密结合,联合百色市人民医院、德保县中医院、德保县人民医院,在城关镇易地搬迁安置区城关镇德福社区、九曲桥公园开展义诊科普服务。学生们协助医护人员为群众量血压、测血糖,并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普及急救常识和体重健康管理知识。此外,实践团还协助隆桑镇卫生院深入桥头村,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

“推普+”医学沙龙:研讨提质基层诊疗。依托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学术资源优势,实践团部分成员在学校附属西南医院(百色市人民医院)肿瘤专科团队老师们的带领下,在德保县人民医院搭建“推普+”医学沙龙交流平台。来自市县两级的医学专家精心设计了研究解读、临床疑难病例剖析、诊疗质控探讨及前沿成果转化等多个环节,实现了经验共享与智慧碰撞。专家们严谨的临床思维、精湛的沟通技巧以及对基层医疗需求的深刻理解,提升了实践团成员自身的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

实践团走访壮族提线木偶戏壮剧团。右江民族医学院供图

实践团走访壮族提线木偶戏壮剧团。右江民族医学院供图

“推普+”文化传承:守护非遗焕发活力。推广普通话是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的有力工具。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城关镇莲城社区提线木偶戏壮剧团、麦秆花篮制作传承人、兴安社区“传承舞龙文化,争做技艺小传人”夏令营以及德保县文化馆,通过访谈学习深入了解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拍摄制作了用普通话讲解非遗的宣传视频,用青年视角和国家通用语言讲述地方故事,不仅记录了地方文化瑰宝,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在那造村的直播现场。右江民族医学院供图

实践团在那造村的直播现场。右江民族医学院供图

“推普+”产业助力:直播赋能特产推介。在城关镇那造村,实践团成员在村主任的带领下先后参观食用菌产业基地、大棚辣椒种植基地和长者食堂。他们在村儿童之家搭建起临时直播间,化身“带货主播”,通过抖音直播平台积极推介当地优质的秀珍菇、樟树港辣椒、白玉丝瓜等农产品及其种植故事。这场以清晰流利的普通话进行的“助农”直播,不仅向全国观众传递了农产品的独特品质和那造村乡村振兴的匠心故事,也为大学生探索普通话推广赋能地方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此次活动,“语润乡土”推普实践团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推普+”语言调研、公益课堂、健康科普、非遗传播及助农直播等多维度进行实践,累计服务超三百人次,成效显著,深受当地居民欢迎。活动获得了德保融媒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语润乡土”推普实践团成员将持续深化“推普+”模式,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为助力乡村振兴继续贡献当代青年的智慧和力量。(黄晟 黄颐萦)

(责编:庞冠华、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