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绘文明花”:九圩镇岜林村来了群推普老师

七月的岜林村小学操场,蝉鸣伴着清脆的童声此起彼伏。“这个字念什么?”“我知道!”日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推普e同行”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刚抛出问题,数十只小手便像雨后春笋般举过头顶,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趣味游戏正点燃山村的夏日热情。
这是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团委师生在九圩镇岜林村开展的“推普+乡村文化——岜林‘语艺节’品牌活动”现场,也是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生动缩影。
汽车电机小知识科普课上,大学生向小朋友们讲解电机知识。覃黄兆摄
大学生们把操场当成“流动课堂”。操场的围墙边上,“学习普通话,同绘文明花”墙体彩绘正徐徐铺展——小朋友们握着画笔,在大学生的指导下,认真勾勒着文字和图案,让灰白的墙面变成会“说话”的文明宣传栏。另一边,汽车电机小知识科普课上,大学生们带来的电机模型成了“抢手货”。“这是转子,就像汽车的‘心脏’……”实践团带队教师温和锋边演示边讲解,孩子们瞪大眼睛,争先恐后地举手体验。再往里,识字趣味游戏区传来一阵阵笑声,“识字小能手”易佳鑫根据拼音快速找到气球上的汉字时,脸上的笑容比夏日阳光更灿烂:“哥哥姐姐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普通话的知识,以后我可以更自信地跟同学们进行交流了,希望他们明年也能来。”
大学生展示书法。覃黄兆摄
《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孩子们把方言里的乡音换成字正腔圆的“我”“我们”,小小的胸腔里,共鸣的是同一句“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书法课堂则让一切安静下来——毛笔落在宣纸上,横平竖直,也是普通话里的“横平竖直”。
看着女儿在活动中活跃的身影,村民韦海森满是欣慰:“我们孩子从小都是讲我们本地的方言比较多,这些年轻人每年都来,给孩子们带来普通话趣味教学,孩子们也更加乐意去学去讲普通话,解决了我们的普通话不标准的问题,真的非常好!”
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宾康邦说:“我们的实践团由25名师生组成,作为教育部公布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协同团队,能从全国8013支团队脱颖而出,对我们自身而言,是荣誉也是责任,而此次活动就是一次知行合一的珍贵实践。我们将课堂所学的语言教学法、沟通技巧真正用于服务社会,来检验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提升社会责任感,让知识‘活’起来,也让我们的成长更‘接地气’。”
活动合影。覃黄兆摄
“推普的意义远超语言本身,推普不仅是单向的输出,更是双向的文化碰撞与心灵共鸣。它让我们真正‘看见’乡土中国,磨砺了意志,更在服务中深化了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带队教师温和锋说道。
一周里,该实践团联合学校自动化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35名大学生组成的“三下乡”实践团在九圩镇岜林村、那余村及学校驻村工作队一路追光而行,白天入户,记录方言、开设推普课堂;傍晚支起银幕,陪孩童和村民观影学普;夜里挑灯整理调研数据。他们又下田间地头伐桑树、种玫瑰,了解产业情况。还开展直播带货助农培训,赴长老乡地霄村,用科技知识为乡村振兴添智,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把成长刻进乡土中国里。(覃丽井 韦福珍 林睛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