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凌云:深耕社会工作 筑牢为民根基

傍晚时分,刚送完一波外卖的小李熟门熟路地走进凌云县一处“小哥食堂”,点上一份热乎饭,给手机充上电,他松了口气:“以前累了只能路边蹲会儿,现在这‘家’太方便了。”朴实的感慨,道出了凌云县社会工作聚焦民生、精准服务的温度。
这份“温度”,源自凌云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该县将党建“红色引擎”贯穿社会工作始终,在激活新兴领域动能、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为民服务质效上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筑牢党建“红色堡垒”,激活新兴领域发展动能
如何让奔忙在城市“毛细血管”中的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归属?凌云县从建强组织堡垒破题,全县精准建立两新党组织43个,选派55名党建指导员下沉一线,构建起坚实的组织网络。
聚焦外卖骑手、快递员“休息难、就餐难”等现实痛点,一场“暖新”行动迅速铺开——联合打造“小哥食堂”“小哥理发”等一批“友好商家”,建成服务站点280个,让“无处落脚”的他们有了“温馨家园”。在这里,不仅能歇脚充电,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多元化服务也触手可及,组织的关怀落到了实处。
“红色堡垒”不仅凝聚人心,更催生发展合力。在党建引领下,“村企”产业共建工程结出硕果:29个项目落地生根,470万元爱心物资精准“滴灌”65个行政村,惠及1.35万名群众,“党建红”与“产业兴”交相辉映。其中,新经济组织党支部书记胡尚军荣获“广西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成为党员群众奋勇争先的标杆。
该县还通过完善“两新”工委制度,推动行业综合党委全覆盖,并联动网信、市监、交通等部门,将新业态党建深度融入行业监管体系。联合开展的暖“新”活动,为100余名新就业群体送上健康体检,慰问74名货车司机,举办10余场次普法宣传,党的关怀如涓涓细流,浸润着每一个奋斗者的心田。
创新治理“凌云模式”,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基层治理,常面临力量薄弱的困境。凌云县创新打出“减负增效、多元共治、队伍优化”组合拳,探索独具特色的“凌云模式”,49项减负措施落地见效,清理冗余牌匾378块、取消不合理证明10项,实实在在为基层组织卸下“重担”,让他们轻装上阵、专注服务。
如何让治理更接地气?“院坝会”“板凳会”成了凌云县的“法宝”。干部群众围坐一圈,在轻松氛围中面对面沟通。困扰社区的环境整治难题、产业发展的瓶颈,就在这样的“拉家常”中找到了解决方案。130余件急难愁盼问题迎刃而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日益清晰。
治理的活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村(社区)“两委”换届筹备期,组织部、社会工作部联合深入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深度调研,精准“把脉”干部队伍现状;同步建立后备人才库,为基层治理储备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书写为民“幸福答卷”,绘就和谐社会新图景
群众健康无小事。凌云县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轴心,积极探索“1+20+N”志愿服务模式。社工部联合妇联、妇幼保健院等单位,将健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开展“防治地贫”等主题义诊和健康宣传活动15场次,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同时,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线上指导答疑,助力61名社区工作者完成信息赋码,为专业化服务注入新动能。
化解矛盾、畅通民声,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该县创新“平台升级+多元化解+志愿服务”机制,推动信访法治化建设:升级“网上信访”平台,36件信访事项实现100%网上按期办结,满意度高达98%;建立三级人民建议征集网络,汇集城建、医疗、征地等方面建议16件,其中3条被采纳融入化解方案,有效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
通过体系化建设、精细化服务、制度化保障,凌云县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显著提升了服务群众的效能。
从新就业群体的“温馨驿站”,到乡村治理的“全国样板”,再到家门口的健康服务和畅通的民意渠道,一幅以“党建红”为底色的和谐幸福新画卷正在凌云大地徐徐展开,为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坚实的“凌云力量”。(袁永勇 姚俊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