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昔日垃圾填埋场“变身”城市后花园

城南场已成为环境优美、空气宜人的“城市后花园”。记者黄敬敏摄
昔日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如今草木繁盛、绿意盎然,成为生态公园。近日,记者走进南宁市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以下简称城南场)看到,经过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这片曾承载着城市垃圾处理功能的区域已蜕变为环境优美、空气宜人的“城市后花园”。
垃圾填埋场蝶变生态园
记者从五象岭森林公园东侧穿过小径来到城南场,只见一片芳草如茵,草木繁盛。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香气,令人心旷神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生活垃圾填埋场。
城南场始建于1995年,曾是南宁市唯一生活垃圾处理终端,主要负责南宁市建成区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处理。填埋场分一、二期库区,一期库容约260万立方米,设计处理垃圾量为640吨/日,1995年投入使用,于2006年填满封场;二期扩建工程库容约1060万立方米,规模为1200吨/日,2006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2016年停止接收垃圾。
南宁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设施管理所副所长许东明介绍,2017年12月28日城南场二期工程项目启动封场施工,对填埋库区采取垃圾堆体整形、铺设防渗导液材料、表面覆土、地表水导流等一系列处理措施,以达到减少填埋库区雨水的入渗量及气体无序排放的目的,从而控制渗滤液产生量和消除填埋气体无序扩散带来的安全隐患。填埋库区在终场覆盖系统完成后进行绿化及生态恢复施工,项目于2023年12月4日竣工验收。
渗滤液经过处理后变成清水
记者在城南场多个区域均未闻到垃圾异味。过去产生臭气的主要来源是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作业面、填埋气体及渗滤液。封场后,在填埋作业面覆盖防渗膜,防雨水下渗,再在膜上覆盖60~80厘米厚的泥土,最后在地表种植草皮,成功阻断异味。
渗滤液是生活垃圾产生的液体,如何处理是关键。渗滤液处理站升级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均质池、生化反应池、浓缩液池、出水在线监测室、生物除臭系统等。记者在现场看到,渗滤液处理站各车间的机器正在运行,经过多道工艺处理后,渗滤液已变为清水。
许东明称,渗滤液处理站采用“MBR+纳滤系统+反渗透系统”组合工艺对渗滤液进行处理,膜处理产生的浓缩液采用“催化氧化+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处理,实现垃圾渗滤液全量化处理。渗滤液经处理达到相关规定标准限值后,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然后进入江南水质净化厂进一步处理。产生的废气统一收集输送到末端生物除臭系统处理,达标后排放。产生的污泥排放到污泥池,再经污泥脱水系统脱水后运送至南宁市平里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置。
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全量处理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南场由原远离市区的荒地变为五象新区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南场填埋库区绿化苗木种植约8万平方米、绿化草籽喷播17万平方米,场区绿化带周边种植了三角梅、荔枝、芒果、石榴、黄皮果、百香果等,实现场区“绿化、美化、果化”。
南宁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规划建设科高级工程师江浩表示,对城南场进行封场、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使城南场达到良好的环境和生态效益,对于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南宁市已建成其他垃圾处理终端日处理能力5150吨;建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1700吨;建成可回收物资源利用企业日处理分拣、消纳能力2500吨;建成大件垃圾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125吨;建成有害垃圾收运暂存体系,实现100%委托持证单位规范化处置,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各类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全量处理,无害化处理率100%。(记者黎兆齐 实习生王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