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建政街道人大工委:多举措助力“河长制”向“河长治”升级

2025年07月09日09:12 |
小字号

为绘就“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近年来,南宁市青秀区建政街道人大工委立足监督职能,组织辖区人大代表深度参与河道治理,通过构建智慧监督体系、强化防汛制度保障、深化调研宣传联动,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效”转变,为辖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人大力量。

数字赋能监督,构建智慧治水新范式。“我既是人大代表同时也是总河长,守护河道生态是我的责任。”建政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覃意的表态,道出了他的履职初心。在他的推动下,街道建立了街道、村(社区)二级河长体系,动员辖区各级人大代表发挥来自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积极参与街道、村(社区)开展的常态化巡河行动,他们严格执行“每周一巡查、巡查一刻钟、步行五百米”的标准化巡查机制,对竹排江、沙江河等总长约4公里的流域实施精准管护。

代表们还下载安装了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公众随手拍等功能的“南宁三长”APP,运用“互联网+”赋能智慧治水。代表们通过手机登录“南宁三长”APP全程对河湖进行遥控巡查,了解河道水质(黑臭水体)、排口动态(污水直排、溢流)、堤岸设施及水面环境(如垃圾堆积)等情况,同步上传问题影像资料,进入“发现问题-快速响应-闭环处置”的全链条管理流程。城区人大代表张万介绍,依托“南宁三长”APP数字化平台,每周可完成1次全流域巡查,约90%的小型问题可在一周内解决,问题处置效率提升显著。这种“线上+线下”的监督模式,让河道治理从“人工巡检”迈向“智慧管控”。

制度监督双驱,筑牢防汛护河安全网。在河道保洁与防汛备汛工作中,人大代表们化身“制度监督员”与“一线战斗员”。一方面,代表们全程监督街道开展的清漂工作,确保竹排江、沙江河等流域水面无大面积漂浮物,岸坡无垃圾堆积;另一方面,代表们重点监督街道的防汛预案完善、物资储备充实、指挥车辆落实等工作情况,对竹排江、茅桥东湖、西湖及沙江河排水口开展拉网式排查,推动河道沿线杂草修剪、垃圾清理等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日常检查+限期整改”的监督闭环,督促相关部门落实防汛措施,实现河道管护“零死角”。2025年汛期前,代表们推动整改排水口隐患4处,清理岸坡垃圾3吨,为沿岸群众筑牢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调研宣传联动,激活全民治水新动能。建政街道人大工委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年度监督计划,成立调研组,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等方式,对河道治理难点问题开展靶向调研。2025年以来,代表们针对茅桥湖周边截污管网老化、沙江河岸坡绿化缺失等问题,提出“管网改造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等2条建议,均被纳入街道治水方案。同时,结合“回头看”督查机制,跟踪督办2024年遗留问题整改,推动河道治理提质增效。

为凝聚治水合力,代表们深入社区开展“护河宣传周”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设置警示牌等方式,普及“河长制”政策与水环境保护知识。依托各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广泛收集群众关于污水排放、河岸保洁等方面的意见5条,全部反馈至相关部门。在代表们的带动下,辖区成立护河志愿者队伍,吸纳居民、企业员工等120余人参与巡河活动,形成“人人爱河、人人护河”的社会共治格局。

从“巡河问水”到“智慧管水”,从“单兵作战”到“全民参与”,建政街道人大工委以监督之责、为民之心,推动“河长制”在基层落地生根。下一步,街道人大工委将持续深化监督实效,探索“河长制”与“人大代表履职”的深度融合机制,为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大力量,持续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陈瑜 李燕媚 李杰玲)

来源:青秀区人大

(责编:李敏军、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