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原创新闻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十年回望

廿载守望 秘境兰香

王勇、蒋林林、陈绿意
2025年07月02日09:38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20年前,在桂黔交界的乐业县农贸市场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美花石斛被一麻袋一麻袋收走,收购价每公斤仅2~3元。彼时,在农民看来,这些不过是普通的野草,只要有人来收,他们就乐意去采。

2005年4月,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辖区内美花石斛等野生兰科植物终于“名正言顺”,从大多数人眼里的“野草”恢复珍稀保护植物身份。2009年,该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唯一以兰科植物命名并以其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今年是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文简称“雅长保护区”)成立20周年,近日,记者走进雅长保护区,倾听生态秘境守护者们20年如一日守护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宝库,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的故事。

3.雅长保护区年产300万苗的兰科植物繁育实验中心攻克55种兰科植物种苗培育技术。蒋林林摄.jpg

雅长保护区年产300万苗的兰科植物繁育实验中心。蒋林林摄

初心不改守护“中国兰花之乡”

从海拔400米的南盘江河谷至海拔1971米的盘古王山——百色市乐业县境内雅长保护区33万亩辖区,几乎每个山头均有兰科植物分布,有的生长在湿润的林下腐殖土中,有些生长在干旱的山脊、石灰岩、树枝树干等地方。其多数种类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的范围。

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雅长保护区内部分野生兰科植物居群数量之大、密度之高、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尤其是带叶兜兰、莎叶兰、台湾香荚兰三大野生居群,其数量、分布及密度位居全球首位,是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重要分布区及基因库。

被誉为“花中君子”的兰花,生性淡雅,隐于深山幽谷,却常常因其观赏、食药、科研、文化等价值,引得世俗的觊觎。兰花色彩艳丽、花姿动人、高洁淡雅,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多用于茶,也可用煲汤、榨汁、做蒸煮。正因为兰科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观赏等价值,野生兰花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以致野生兰科资源减少,许多兰科植物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20年来,雅长保护区的生境守护者们坚守“兰花之淡泊”“君子之气节”,初心不改矢志守护着“中国兰花之乡”这片净土。

近年来,雅长保护区通过加强巡查监管、设置电子监测、开展迁地保护等措施,对兰科植物进行了升级保护,区域内的兰科植物由2004年综合科学考察记录的44属115种,增加到目前的64属174种,新增20属59种。同时,兰科植物新种陆续被发现,包括天贵卷瓣兰、广西羊耳蒜、雅长玉凤花、雅长山兰、雅长无叶兰,进一步诠释了该片区作为兰科植物“天然基因库”的独特价值。

“我们守护兰科植物生境的同时,也保护着各类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辖区的生物多样性。”雅长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秦伟志介绍,目前,辖内的大型真菌由保护区成立之初的82属182种增加到265属644种;野生维管束植物记录有2050种,隶属于199科900属;苔藓植物460种,广西新记录种98种,中国新记录种7种,广西新记录科2科,广西新记录属9属;1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

2019年8月,雅长保护区管理中心获国家林草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将雅长保护区兰科保护列为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工作人员正在处理石斛兰种苗。蒋林林摄

工作人员正在处理石斛兰种苗。蒋林林摄

社区共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

长期以来,雅长保护区社区内有9个村委52个自然屯,多达9000多人的原住居民,让社区共建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坚守生态保护底线,也重视社区共建工作。”雅长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杨飞鹏说,让村民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不是抢夺他们的“饭碗”,而是改变传统“靠山吃山”的方式,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年的守护,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社区村民日益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福利。以花坪镇为例,由于地处大石山区,自古以来每逢天旱的年份,吃水是村民祖祖辈辈面临的首要难题。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4月,长达数月的久旱无雨,全镇饮用水源不再断流,绿水青山保障了村民的人畜饮水。

在雅长保护区的实验区域,一年四季林下生“金”:春产野生鱼腥草等野菜,夏产野生灵芝、牛肝菌等珍贵菌类,秋产野生蜂蜜,冬产野生山药。社区有的家庭单收集山货年增收2万元。这也无形中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大部分村屯甚至划分“责任山”,主动守护本村附近范围的山林生态。

20年的守护,雅长保护区不断丰富生态家底,辖区内生态价值持续体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保护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譬如,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推行社区共建共管模式,拓宽群众参政议事渠道,凡事共谋共商,让群众以主人翁姿态主动参与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管理;结合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等不同区域的要求,以“生境改造一部分”“资金补助一部分”“申请赎买一部分”的方式重点解决群众要求采伐原自种人工林实现经济利益与保护区建立以后禁止采伐人工林的矛盾突出问题,实现保护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充分改善区群关系;每年选聘200多名社区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聘请爱林护林的群众加入巡护队伍,在辖区群众实现就业增收的同时,带头建设生态家园;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扶持辖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铁皮石斛、油茶等林下经济,筹措资金扶持社区群众种植油茶、八角、桃果、珍珠李等经济果木林8000亩,帮扶507户社区群众实现产业增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雅长铁皮石斛,制定并颁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雅长铁皮石斛》广西地方标准,为村民发展铁皮石斛产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雅长保护区成立之初,村民质问:“不给砍柴,难道要我们吃生米?”为此,雅长保护区长期实施节柴灶、能源补助、社区助学等项目,解决社区群众实际困难,拉近保护区同群众的关系。20年来,累计为社区群众建设节柴灶923座,沼气池100座,帮扶资助辖区大学生357名;通过购买煤气、交纳电费等方式,帮助解决辖区内1886户共计8156人生活困难,减少群众对柴薪依赖。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园内兰科植物实现原地保护,漫山遍野的野生兰科植物,令人目不暇接。蒋林林摄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园内兰科植物实现原地保护,漫山遍野的野生兰科植物,令人目不暇接。蒋林林摄

兰科飘香西南岩溶国家公园

走进广西雅长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园,一簇簇平卧曲唇兰、莎叶兰、棒叶鸢尾兰、足茎毛兰……令人目不暇接。漫山遍野的野生兰科植物,宛如绿色瀑布。该园内兰科植物实现原地保护,守护了它们土生土长的特性。

说起兰花保护和繁育工作,雅长保护区兰科植物繁育实验中心工程师蒋强特别讲到为野生兰花授粉的趣事。2007年,雅长保护区发现全球兰科植物新种天贵卷瓣兰。2014年,蒋强参与天贵卷瓣兰的扩繁工作。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授粉难题。天贵卷瓣兰花期在每年3月,授粉期仅有3~5天,且授粉时间多在晚上。他与同事晚上半夜蹲守在山上野生兰花丛旁,不敢亮灯,不敢涂抹驱蚊水,生怕惊走前来授粉的夜行昆虫。有时即使刮风下雨也只能硬扛。有一次晚上,他们被淋成了落汤鸡,回来的路上遇到车辆想搭个顺风车,结果吓到司机,被当成劫道的。他们通过观察,再摸索人工授粉,不断尝试自花、异花的模式,实验花团、花粉等方式,经过5年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人工育苗。问起成功经验,蒋强说:“只能通过无数次失败,持续不断接近成功,最终实现成功。”

雅长保护区于2010年成立我国首个兰科植物专项研究中心,2022年建成自治区种质资源库。目前,年产300万苗的兰科植物繁育实验中心攻克55种兰科植物种苗培育技术,“雅长铁皮石斛”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载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人工繁育的100余万兰科植物种苗成功回归野外。通过举办三届国际兰科植物学术研讨会搭建了全球交流平台,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发表10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为30余名硕博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雅长保护区充分发挥了全球兰科植物研究的智慧枢纽作用。

2024年8月,雅长保护区“广西野生兰科植物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兰科植物是世界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是植物界最大的家族之一。全世界有兰科植物700多属30000余种,具有地生、附生以及菌类寄生等多种生活型,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沙漠地区以外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以热带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我国是世界上兰科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约有200属1800余种。

目前,位于西南腹地,地跨广西、贵州两省(区)的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正如火如荼。创建区内兰科植物尤其丰富,特别是纳入创建区范围的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地貌多样、地形复杂、生境异质性高,为兰科植物的繁衍和保存提供了适合的生境。据广西植物研究所等技术团队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广西片区分布有243种野生兰科植物,占全国1848种的13.15%,其中:国家一级保护5种、国家二级保护52种、广西重点保护182种、广西特有5种。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的创建,将为兰科植物提供适宜生境,其栖息地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关注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兰科植物的美丽和重要性,增强对兰科植物的保护意识。

“我们全力支持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积极投入创建区内兰科植物保护和科研工作。”雅长保护区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温东林说,希望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探索建立兰科植物保护与野外回归体系,打造以兰科植物为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激发周边社区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以推动地方开展生态旅游,因地制宜发展兰花产业,实现绿色资源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元转化。

(责编:陈露露、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