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陋习归零到文明跃步
——广西大化古乔村移风易俗促发展的实践样本

![]() |
古桥村美丽的田园风光。大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
“过去办丧事,全村累到瘫;如今彩礼归零、酒席简办,连风儿都哼着轻快的调子了!”探访广西移风易俗试点村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古乔村时,村支书农朝慧颇为自豪。
这个拥有21个屯4300多人的壮族村落,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悄然“归零”,取而代之的是红白理事会牵头的简办新规。一场以移风易俗为切口的文明跃升,正让少数民族村寨焕发新生。
破除陋习“彩礼零”
古乔村旧俗变革缘自一场突如其来的白事,乔排屯一个特殊困难的家庭老人不幸逝世。
刚当选村干部的农朝慧感到无比心酸与焦急:“不能让本来痛苦的事主因此陷入更艰难的困境。”
他当即组织村“两委”召集村民商议,促成全村第一场“节俭新丧”,避免村民陷入举债办席困境。
近年来,村“两委”推行“还礼减菜”。在此基础上,将红白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并推行婚嫁新风,倡导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避免高价彩礼带来的经济枷锁与社会压力。
如今,这一做法逐渐约定俗成。就是新居落成庆典,往往也不收礼金。红事,褪去了奢华攀比的外衣,回归质朴与温情。
2024年,古乔村积极响应自治区移风易俗号召,试点推行“统一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礼金上限、统一监督管理”“五个统一”工作法,各屯还充分利用晒谷场等闲置场地,建立红白理事服务中心,组织群众购置公用餐具,统一管理、循环使用,降低群众经济负担,也防止攀比浪费的回潮。
多元共治文明升
古乔村“两委”、各屯屯长都是德高望重、处事公正、甘于奉献的能人,且大部分为共产党员,是乡村发展的“领头雁”。他们以群众得失冷暖作为现实考量变革发展的做法,不仅让移风易俗移出新风,推动乡风文明破茧蝶变的故事同样感动人心。
那味屯脱贫户黄武艺,在广东佛山务工时,一场意外的煤气爆炸,使他全身大面积烧伤,高额治疗费让这个拮据的家庭陷入绝境。为此,青年基金会果断支出10万元协助治疗,让黄武艺在伤痛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古乔村17个屯成立了青年基金会。各屯村民每年自愿捐献5-6万元作为基金,全部用于屯内公益事业。为因疾病陷入绝境的家庭送去希望外,还资助考上大学的困难生,激励他们在求学路上奋勇向前;开展节日慰问老人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晚辈的关怀……青年基金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村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村委会副主任黄江介绍,古乔村还成立志愿服务队,他们活跃于各类活动场景,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乔排屯巾帼志愿服务队定期清理屯内卫生,保持公共场所整洁如新;枯水期,她们跳入水渠,清淤泥、通堵塞,为农田灌溉保驾护航。农忙时,组织开展“双抢”、采桑等互助活动,缓解因青壮年外出务工带来的生产压力。每逢节庆聚餐,服务队组织制作美食,并化身为“爱心使者”,将可口的饭菜送到留守老人、孩童手中,让他们共享甘甜。
“各类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各屯屯长的治理能力。”农朝慧说,“古乐屯每年敬老节的成功举办就能说明这一点。”
金秋时节,古乐屯在外打拼的儿女们风尘仆仆地返乡。火灶里氤氲出暖心的人间烟火,儿女们给老人做饭做菜,蹲下身子,为父母洗脚、敬茶……温馨里充满含泪的欣慰。
这孝善之风悄然吹开,促成各屯开始举办敬老节了。
文明反哺促振兴
文明之光照亮乡土,凝聚之力振兴家园。
在破旧立新中,村民们将更多精力用于推动产业发展促增收,深入创建稻米香粮食产业示范区,注册商标3个,建设粮食加工厂2个,年可加工粮食1万多吨。此外,发展甘庶、种桑养蚕、渔业等庭院经济,群众生活日渐富足起来。
2024年以来,古乔村利用革命老区项目建设、粤桂协作、“一事一议”等政策,组织实施山塘改造、公共场地硬化、污水处理、路灯、乡村文化墙、休闲亭等项目建设,赢得群众大力支持,大家积极投工投劳,涉地户主动让出了1-1.5米的宅基地作为公共通道,拓宽休闲场所,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如今,生活好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渐渐填补陋习留下的空白。全村15个屯自发组建了篮球队,并轮流组织赛事,凝聚人心、增进情谊、增强斗志。2024年广西万村杯篮球赛,古乔村队以河池市第一名进入决赛,获得全区第7名。
古乔村村屯都组建文艺队,一年一度的乡村春晚备受期待。有的屯单独举办春晚,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有的则联合起来,打造规模较大的文化盛宴。村民以歌舞、小品等接地气的节目,以独特的乡土叙事,展现乡村生活的变迁与美好。
蓬勃兴起的文体之花盛开乡野,推动从牌桌到戏台、酒桌到球场的生活蜕变,陋习渐失生存土壤,呈现了文化润乡土、活力满家园的文明景象。(韦哲 黎启海 韦学)
![]() |
乔排屯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清理公共场所。大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