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溶江镇:“灵渠夜话”聚民智 群策群力促发展

2025年06月23日09:56 |
小字号

近年来,兴安县溶江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灵渠夜话”活动为载体,不断畅通民情民意直达渠道,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广搭平台聚民智,构建民主议事“连心桥”。创新构建“1+N”多元协同体系,以“灵渠夜话”活动为核心载体,统筹聚合多方力量。秉持“群众在哪里,民主就延伸到哪里”理念,将议事场所从传统会议室拓展到村头巷尾、文化广场等群众聚集地,打造“家门口”的民主议事平台。积极整合党员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力量,组建“灵渠夜话”志愿服务队,利用晚间闲暇时段,通过“拉家常”“唠唠嗑”的方式,与群众话家长里短、议村级发展、谋乡村振兴。目前全镇18个村(社区)打造“家门口”的民主议事平台50余个,开展“灵渠夜话”活动40余场、覆盖群众1100余人。通过“灵渠夜话”活动,累计收集“两个保护”专项立法建议7条,对《桂林市禁止乱挖滥采砂石土资源若干规定(草案)》修改意见建议5条。

创新机制激活力,绘就多元共治“同心圆”。积极探索“灵渠夜话”运行新机制,创新实施“群众点单、组织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四单贯通闭环机制,共收集涉及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环境整治等意见建议46条,形成“派单”任务46项,相关部门依法“接单”46项,办结率达95.65%。针对千家村委包家村灌溉沟渠毁坏问题,镇党委在深入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经过持续跟进和督促,新建1条1.19公里的灌溉沟渠,惠及群众150余人。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莲塘村通过夜话议事,将移风易俗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理念,2024年莲塘村成为全区移风易俗试点村,树立了乡村文明样板。

深化成果促发展,绘就产业兴旺“新图景”。围绕葡萄产业链升级、农文旅融合等方面,“灵渠夜话”成为破解产业难题的“助推器”。截至目前,累计采纳群众产业发展意见建议23条,推动解决农产品储存运输、经营主体带动不够、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10余个。积极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构建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政策“帮扶”的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推进葡萄、草莓、百香果、脆蜜金桔等特色产业发展。2024年,兴安县葡萄协会落户溶江,建成桂林市首个农旅结合公园——兴安县灵渠葡萄公园(南园),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8万亩,产值高达16亿元,打造脆蜜金桔种植示范区500余亩,百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2600余亩,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良性互动。

如今,兴安县溶江镇以“灵渠夜话”为纽带,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听”转为“主动议”,在共商共议中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星光闪烁下,乡村的夜晚因“灵渠夜话”变得更显温暖,更富希望。(李慧敏)

来源:兴安县溶江镇人民政府

(责编:周雨乐、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