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青秀区:人大代表齐发力,就业服务解民忧

2025年06月20日09:13 |
小字号

南宁市青秀区新竹街道民生东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以下简称“就业服务站”)于2024年6月创新设立,当年10月30日正式揭牌运行。新竹街道人大工委组织辖区各级人大代表聚焦就业难题,以推动就业服务站高效运行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代表职能,积极作为,为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工搭建起坚实桥梁,让就业服务站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暖心站”。

青秀区人大代表苏应兰在就业服务站接待前来求职的居民群众

青秀区人大代表苏应兰在就业服务站接待前来求职的居民群众

调查研究,为出谋献策打基础。就业服务站虽已建成,但如何让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高效发挥作用,成为摆在人大代表面前的关键问题。青秀区人大代表、民生东社区党委副书记苏应兰等人大代表主动深入社区、商超、企业,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群众就业意向、技能水平以及企业用工需求和面临的困难。通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调研,人大代表们进一步掌握群众比较关注就业服务站的岗位信息更新频次、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设置,部分企业难以找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等一手资料,明确了就业服务站改进的方向,为后续推动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资源整合,精准推送困难群众。基于调研结果,人大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相关部门整合各类资源,不断丰富就业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在岗位信息收集与发布方面,人大代表协调人社部门、行业协会、劳务中介等多方力量,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建立了涵盖各行各业的岗位信息库,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将岗位信息精准推送给有需求的群众。

苏应兰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杨先生属视力三级残疾、经历两次脑瘤手术,因就业困难且妻子属于灵活就业人员,家庭无稳定收入,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苏应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出击,根据岗位信息库的用工信息与有关单位积极对接,一次次带着杨先生的简历奔波沟通。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杨先生成功入职附近小学,开启了稳定收入的新生活。“以前找工作要跑好几个地方,感谢你帮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居民杨先生拉着苏应兰说出了内心的喜悦。

如今,就业服务站的信息显示屏上,每天都会滚动更新大量岗位信息,同时,配备的就业专职指导员会根据求职者的需求,帮助居民进行岗位匹配和推荐,为居民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针对困难群体更是实施“一对一”的定制帮扶,让就业服务更具温度和精度。

创新模式,便捷服务惠民。为了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的就业服务,进站代表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积极向辖区居民推荐关注“社区快聘”平台,居民只需通过南宁人社、支付宝、微信小程序即可关注“社区快聘”平台,填报求职需求后,系统就能智能匹配岗位,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工作人员还会全程跟进,为居民提供简历优化、面试辅导等贴心服务。这种“数据跑腿+人工服务”的创新模式,让居民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站还定期举办小型招聘会,进一步丰富就业服务内容;在代表的参与推动下,服务站推进“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

强化监督,保障服务质量。为确保就业服务站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人大代表们建立了常态化监督机制,定期对就业服务站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代表们通过查阅工作台账、与工作人员交流、回访就业群众等方式,详细了解就业服务站在岗位推荐、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在一次监督检查中,人大代表发现部分群众对就业服务站提供的就业政策咨询服务不够满意,存在政策解读不清晰、不及时的问题。代表们随即向就业服务站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加强工作人员的政策培训,优化咨询服务流程,并设置专门的政策咨询热线,方便群众随时咨询。就业服务站迅速落实整改措施,群众对政策咨询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截至目前,就业服务站收集用工单位数量140家,发布岗位数2907个,办理求职登记680人,服务求职者680人,服务次数6017人次,求职成功者270人,有效缓解了当地就业难和用工荒问题,得到了群众和企业的一致认可。

下一步,新竹街道人大工委将持续关注就业工作,探索构建跨社区、跨渠道、跨行业的就业服务网络,不断推动就业服务站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让更多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黄秉浩 黄玉君)

来源:青秀区人大

(责编:李敏军、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