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以“主题党日+”为笔 绘就党员教育新画卷

党群服务中心的“双语党课”课堂里座无虚席,茶园中党员技术骨干正手把手传授茶农管护技巧,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一群党员庄严宣誓······一幕幕生动场景,折射出凌云县以“主题党日+”为抓手,推动党员教育实现从“理论灌输”到“实践赋能”的深度蝶变,让红色基因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近年来,凌云县紧扣山区党员分布散、文化差异大的特点,将主题党日活动与理论学习、红色教育、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发展添动能”的党建新路径。2024年以来,全县党员参与主题党日活动超8000余人次,带动解决群众诉求600余件,助力5000余农户增收致富,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主题党日+理论学习”,多维课堂点燃思想引擎
“过去党课在会议室里照本宣科,现在院坝里、火塘边都能学,用瑶语讲政策,听得懂、记得住!”朝里瑶族乡羊囊村瑶族党员李金念感慨。针对少数民族党员占比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凌云县创新构建“阵地+云端+实践”三维学习体系,让理论学习接地气、冒热气。
在阵地建设上,依托“1+8+N”党群服务矩阵,打造“书记夜话”“茶园讲堂”等特色课堂,组建由驻村工作队、少数民族干部组成的“双语宣讲团”,用壮语、瑶语解读党的政策,2024年开展“院坝党课”120余场,覆盖党员超万人。云端赋能则打破时空限制,通过“党建凌云红”微信公众号推送“指尖微课堂”,为流动党员定制“学习大礼包”,确保学习“不断线”。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课堂直接开到产业一线,在下甲镇桑蚕基地,农技专家现场演示小蚕共育技术;在加尤镇油茶林,党员攻坚队手把手指导低产改造……全年开展田间培训100余场,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主题党日+红色教育”,薪火相传淬炼忠诚本色
“当年红八军在这里突围,靠的是信仰的力量。如今我们重走这条路,更要坚定初心!”在红八军彩村突围战遗址,下甲镇彩架村党支部书记张康在“行走的党课”中感慨万千,先辈精神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激励众人坚守信念、奋勇向前。
凌云县深挖县域内12处红色遗址,打造“纪念碑下讲党课”“英雄后代讲故事”等品牌,让红色资源成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场景还原+口述历史”,西山办事处遗址变身沉浸式课堂,党员们穿上红军装、扛起扁担,切身感受革命艰辛;万凤凌色革命边区纪念碑前,红领巾讲解员声情并茂讲述先烈事迹,年接待党员干部超2万人次。
此外,全县组建“五老”宣讲团、党校教师联盟,深入机关、学校、村屯开展“红色故事会”30余场,推出“四个一”主题活动(重温誓词、敬献花篮、聆听故事、观看影片),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2024年以来,200余名党员在革命圣地庄严宣誓,党性教育实现“从耳入心”的升华。
“主题党日+乡村振兴”,一线攻坚书写为民答卷
“多亏党员服务队帮忙,我家油茶产量翻了倍!”玉洪乡茶农老黄指着挂满果实的油茶树,满脸喜悦。凌云县坚持“主题党日在一线、党员冲锋在前沿”,将组织力转化为发展力。围绕茶叶、桑蚕、油茶、肉鸡四大产业,组建23支“党员技术攻坚队”,实施“揭榜挂帅”行动,攻克小蚕标准化共育、油茶低改等35项技术难题,带动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在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中,创新“党员联户”机制,划分900余个责任区,“红马甲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送水上门等“微服务”;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模式,2024年累计解决道路硬化、孤寡老人照料等诉求600余件。面对灾害时有发生的挑战,党员突击队更成为“定盘星”,抗旱攻坚中,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送水200余吨;森林防火一线,24小时轮班巡查无死角……党群连心攻坚的画面,成为乡村振兴最温暖的见证。
如今,县域内红色遗址蜕变为沉浸式教育课堂,产业基地成为实践练兵场,农家院落化身党群议事厅,抢险一线始终树起流动党旗。主题党日活动以创新之姿,化作解锁党员教育新境界的“金钥匙”,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书写着党群同心、实干兴县的崭新篇章。(廖世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