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田东县:夯实农业“耕”基 赋能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月15日08:36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农,天下之大本也。”农业作为国家的根基,关乎着粮食安全和民生福祉。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实现其可持续性运用,已成为保障粮食稳定供应、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举措。​

走进广西田东县平马镇百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整齐划一的农田,宽阔平坦的机耕路纵横交错,笔直的灌溉渠道贯穿其间。

“以前咱这地,小块小块的,高低不平,农机根本进不来,浇水施肥全靠人工,费时费力。现在可不一样了,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对田块的规整、废弃沟渠和零散地块的整合,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农机也能直接开到地里干活,效率大大提高了。”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覃卫换满脸笑容地说道。

据了解,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田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以“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开展建设。自2019年以来,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10.9万亩,改造提升1.8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达18799.21万元,这些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最直接效益就是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和农产品产量的显著增加。田东县平马镇百林村2019年建设高标准农田4050亩,总投资约784.5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1050亩,改建灌排渠道8.68km,改建机耕干道1.379km,新建生产路6.869km,新建泵站1座,安装变压器1台,埋设输配水管网6.258km。土地平整区实现了“一户一块田、全村一大块、一企一基地的机耕大土地”,既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又方便机械化操作,也有效降低了劳动用工,实现了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去年全村种植秋冬菜比往年积极性高,共种植3500亩。群众靠种植秋冬菜收入户均8万元左右。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平整、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上,大型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等现代化农业装备能够高效作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高标准农田便于实施精准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农田的土壤肥力、墒情、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科学化管理,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据统计,与建设前相比,水稻单产从之前580公斤提升到了690公斤,其中:单季稻亩产可增加50公斤,双季稻可增加110公斤,提升了粮食产能,有效保障了粮食供应。

除了产量增加,高标准农田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由于灌溉和施肥更加科学合理,土壤肥力得到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更好,市场竞争力更强。一些优质农产品甚至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田东县祥周镇联福村黄国堂介绍:“去年,我家的菜椒地亩产达到约6000斤左右,全家靠种植菜椒收入达到10万块钱左右。过去,因缺少农田灌溉水源,全村近200亩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撂荒地变成了香饽饽,大家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蔬菜种植,大大提高了收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还需充分考虑生态效益,致力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更好地完善灌溉设施,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98提高到0.72,同时,通过建设小型拦水坝、蓄水池、雨水窖等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农田灌溉,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

此外,通过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土壤和水体环境。同时,在农田周边种植了防护林带,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还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悉,田东县2025年继续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为己任,持续推进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截至3月份,已开工建设0.63万亩,其余1.37万亩正陆续开工建设。

“我们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田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良高说。(周章师 罗高 何进光)

(责编:陈露露、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