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焕新 康养融合致远
——贺州市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山水孕育、自然温养的贺州,在发展中把稳舵,一项项创新举措培补起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正气”“元气”,通过推出系列“中医药+”组合拳,奏响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制度创新,激发“中医药+”发展新动能
巍巍萌渚,泱泱贺江。
在贺州这方“三省通衢”的沃土上,目前种植肉桂、八角、罗汉果、黄精、金线莲、铁皮石斛、草珊瑚、黄花倒水莲、杜仲等40余种中草药,其中50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38个,种植面积9.82万亩。
2024年5月16日,贺州市中医药管理局揭牌成立。
如何牢牢把握自然禀赋优势,将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胸怀民生情怀,传承创新发展,贺州的探索实践步履坚实,一往无前。
图为贺州市东融瑶医药研究院研发的养生保健产品
深入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按照“建高地、强基层、提能力”的目标,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贺州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
成立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政策保障,推进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高规格、深层次、多维度开展;
高瞻远瞩、统筹谋划,制定出台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相关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18项具体举措,撑起中医药发展“骨架”;
平桂区草珊瑚种植基地入选“广西中药材示范基地”,贺州市获评“广西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市”,贺州市入选“自治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城市”;
……
如今,贺州市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要求,重点打造以连翘叶、桑叶、蒲公英、菊花、金银花等为主的药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5万亩以上。高标准、成规模的药茶种植助力中医药产业向深度延伸。
乘风而起,借势而行。贺州市以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为契机,助力中医药发展——
图为华润三九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贺州基地)智能中药房(代煎中心)正式启用
图为智能中药房(代煎中心)的煎药机通过智能程序控制火候和时间
华润三九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贺州基地)的智能中药房(代煎中心)投入使用,通过自动化煎药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处方处理、煎煮、配送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服务效率提升40%以上,日均处理处方量1200余份,惠及周边数万居民;
依托湾区智力资源推动养生保健产品研发,贺州建成瑶医药研究室,粤港澳大湾区、市中医医院专家团队联合完成瑶医药产品痛风贴市场转化,开发出5大类18个品种的中医营养药膳、中药膏方、中药茶饮、瑶药王锤、瑶药枕等产品;
……
一系列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为贺州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擘画出一幅宏伟蓝图。
文化引领,打造“中医药+”发展新高地
“新开设的‘中医阁’让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中医治疗,非常方便。”八步区莲塘镇的村民高兴地说道。2023年,覆盖全市的65个中医馆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就能享受到推拿、拔罐、艾灸、针灸等服务,老百姓赞不绝口。
改善医疗服务的步伐,从未停歇。近年来,贺州市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市中医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深化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双向转诊、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建设粤桂两地“高铁两小时医疗圈”。
图为贺州市中医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在“岐黄文化润童心 杏林薪火度国庆”中医药知识传承活动中,孩子们与市中医医院医务人员共同诵读《四君子汤》,开启了一场有趣的中医药文化体验之旅。
图为第一届贺州市中药(壮瑶药)药膳大赛现场
把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播下去,把中医药健康服务延伸下去,把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下去。贺州市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健康有约·中医药文化夜市(集市)”“中医名家讲堂”等活动,以及中医中药中国行贺州行动和膏方节、冬病夏治等科普宣传,一系列丰富活动帮助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
图为2025年贺州市首场“健康有约·中医夜市”活动现场
打造“红领巾中药园”,设立“瑶医药广播站”,开展“中医药膳比赛”“叶画比赛”“杏林瑶小护比赛”,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聘任中医类别医师担任社团课“客座教师”……一系列扎实举措营造了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人才赋能,培育“中医药+”发展新支撑
厚植土壤,精育良才。
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
近年来,贺州市不断完善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创造更加有利于专业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条件,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全市现有广西名中医2名,先后开展3批次名中医、优秀青年中医师和基层优秀中医师评选活动,评选出14名贺州市名中医、32名优秀青年中医师、3名基层优秀中医师。
图为贺州市第三批名中医、优秀青年中医师、基层优秀青年中医师评选会现场
巧借东风快行船。贺州市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深化跨区域合作,构建“东融”发展新格局。依托“东融杰出医疗人才工作室”项目,累计认定22个工作室,引进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大湾区高校的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协作与科研攻关。
图为贺州市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订“市校合作”框架协议
与此同时,贺州市先后开展了多期“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卓越中医药师资(中医规培骨干师资)培训”“中医文化讲堂”,传承发展中医事业。
图为国医大师黄瑾明在市中医医院坐诊
图为东融杰出医疗人才黄慈波教授在市中医院坐诊
代代有创新,代代谋发展。贺州多方引进中医流派专家,先后成立国医大师黄谨明传承创新工作室、桂派中医大师谢胜贺州传承工作站、桂派中医大师罗伟生贺州传承工作站;打造富川民族医医院杨秀荣、昭平县中医医院陈贵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新建冯春仁瑶医名医传承工作室……出类拔萃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传承创新发展蓄满蓬勃后劲。
壮大产业,做强“中医药+”发展新品牌
草木葳蕤,暮春的昭平县富罗镇,村民们忙碌并快乐着。白天从地里摘回金银花、桑叶,赶在夜幕降临前,运到县上的医药产业园中售卖。
如今,位于昭平县的广西华泰药业有限公司日益壮大。公司集种植研发、加工检测、电商展销于一体,和农民联营、自办了11个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组建了8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1200多户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
中药资源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天然的“药库”,赋予贺州发展中医药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广西锦沐仁和中草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租赁1400多亩土地种植中草药材,建立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成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富川华润三九(南药)产业示范区。
图为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岭药谷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图为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中草药种植基地
面对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广西全力支持壮瑶医药发展的机遇叠加期,贺州市秉承“种好药、用好药、做好药”理念,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引进华润三九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打造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工程,高规格谋划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积极搭建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中药材产品发展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通过“中医药+产业”模式,贺州市将药材种植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结合,打造“定制药园”和药食同源示范区,带动2万余户脱贫户增收,激活农业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找准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新需求的契合点,是中医药相沿不辍的关键。
八步区贺街医养结合项目入选国家典型案例,通过整合中医诊疗、康复护理与养老服务,形成“医、养、游”一体化模式;八步区森林仙草健康产业示范区荣获“广西第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称号;市中医医院着力将黄姚院区打造成集中医医疗、康养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进一步延伸中医药产业链……
图为八步区森林仙草健康产业示范区
传承精华,中医药发展才能源远流长;守正创新,中医药发展才会清流激荡。贺州市将继续锚定打造具有贺州特色的中医药品牌,充分利用“世界长寿市”“全域长寿市”的特质,打造生态康养旅游新业态,推动中医药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行稳致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