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植物研究所多项科研成果领跑全国

发现孑遗植物银杉,引起全球植物学界轰动;参与重大项目,研制出分离青蒿素的规模化生产工艺;编研出版《广西植物志》(共6卷),首次全面系统描述广西植物资源,摸清广西植物资源家底;参与多个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为花坪、弄岗、大瑶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提供关键科学依据……近日,记者从广西植物研究所建所九十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悉,该所多项科研成果领跑全国。
“作为广西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广西植物研究所自1935年成立以来,持续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林产业和生物健康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做出富有成效的贡献,逐步发展成为多学科融合、研究特色鲜明、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地方综合性植物学研究机构。”广西植物研究所所长潘争红介绍。
凭借丰厚的家底,近10年来,广西植物研究所多学科融合研究及成果转化推广跑出加速度: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244项,总科研经费突破3.3亿元;先后建成“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植物科学研究独领风骚。完成《广西植物志》编研出版,收录了广西维管植物9051种,首次全面系统地描述广西植物资源;研发的石漠化治理“果化模式”被自然资源部推广至西南8省300余县;持续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与保育,发表植物新种150个,实现金花茶、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等旗舰物种的野外回归。
药用植物研究大放异彩。立足广西“天然药库”资源,广西植物研究所参与完成广西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编研《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广西卷》《广西中药资源大典·县域卷》,掌握广西中药资源本底;构建喀斯特区域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开发”协同发展的产业模式,在喀斯特地区建立多个示范基地,为喀斯特生态重建提供中国方案;率先开展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调研。
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就可圈可点。该所培育出4个猕猴桃新品种,推广带动10万亩果园提质增效;创新建立的罗汉果标准化栽培和质量控制体系,让罗汉果成为富民大产业;突破金槐品种、种植、加工技术瓶颈,在全区推广30余万亩,累计新增利润24亿元。(记者李新雄、付玮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