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靖西市和美乡村建设“底色”靓

2025年04月16日11:23 |
小字号

新靖镇旧州街山水如画,灰墙黛瓦;化峒镇八德村创意墙绘多彩斑斓,特色产业兴旺;龙邦镇护龙村村舍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近日,走进广西靖西市的乡镇,一幅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旧貌换新颜的景象在靖西市接连上演。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靖西市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为总牵引,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引擎,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筑牢发展根基,夯实环境整治基础,着力美乡村“面子”、强乡村“里子”、厚乡村“底子”,推动乡村面貌焕发新颜,产业串珠连片,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人居环境“增亮添彩”,乡村“面子”更美。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聚焦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紧盯“清、改、保、美”四个关键环节,立足常态长效,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强化污水排查整治,组建污水治理工作小组,制定全市污水整治方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推进全市污水整治工作。建立日常巡查、定期监测水质、完善河长制等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成果持续发挥效益。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到2025年年底完成113个村的农村环境整治,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07%。同时,以农村垃圾治理、乱堆乱放和私搭乱建整治、养殖污染防治、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深化农村“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一体化作业模式,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实施日常保洁机制,开发公益性岗位,划片包抓,对村组道路维护、环境卫生清洁、村庄绿化美化进行常态化动态保洁,实现生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此外,引导广大群众整合门前屋后空余土地、闲置资源,打造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栽植果蔬花卉,提升村容、户容。组建乡村文化墙绘党员志愿服务队,围绕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移风易俗等主题,以绘画方式美化乡村墙体,推动乡村实现整洁度、美观度双提升。

乡村治理“固本培元”,乡村“里子”更实。在乡村治理与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积极推广积分制与清单制。目前积分制已在132个村成功应用,清单制也在108个村顺利推行,并且取得良好实效。依托1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个乡镇实践所和292个村(街、社区)实践站,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三月三”、学雷锋活动月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让文明新风在广大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同时,为进一步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该市着重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各村街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深入挖掘乡村治理潜力,组织各村街进一步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工作机制,将移风易俗的各项具体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和红白事服务标准之中,明确规定红白事办理的各项要求和流程。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通过倡导价值20元的“小红包”这一创新举措,巧妙地在乡村中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大地。此外,该市注重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地区的各类矛盾纠纷,一季度查处农村黄赌毒案件14起,调解矛盾纠纷83件,农村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产业发展“造血活血”,乡村“底子”更厚。该市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边、农、旅”为核心,聚焦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举措,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不断厚植乡村振兴“底子”。依托中国龙邦口岸政策优势,创新“前岸后厂”模式,推动龙邦跨境合作产业园(前岸)与靖西协作产业园(后厂)联动发展,为全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时,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烤烟、桑蚕、水果和养殖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今年以来,全市新种桑园面积1.06万亩,累计14.24万亩;水果面积8.19万亩,其中柑橘5.39万亩,新种百香果1.45万亩;落实烤烟移栽5.8万亩。此外,依托6个AAAA级景区和边境风情,推出“冬春游广西”住宿优惠、东北游客免首道门票等政策,跨境旅游线路恢复开通,吸引广东、东北等地研学团及自驾游客。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广靖西大香糯、山楂醋饮等“三品一标”产品,举办中越舞蹈秀、清凉夏日旅游推介等活动,设置农产品展销专区,带动农旅消费增长。春节期间,该市共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7亿元。“三月三”和清明节期间,共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00万元,同比增长超8.5%。(黄金桃)

来源:靖西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宣传文化组

(责编:周雨乐、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