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钥解锁“绿智”密码 蚕乡绘就丝路新画

一株桑树、一粒蚕茧、一匹绸缎,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也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现代图景。河池市宜州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桑蚕生产规模连续20年稳居全国首位,生丝产量16年蝉联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蚕桑之乡”。在河池市宜州区税务部门的护航下,以“合规经营”为锚点,撬动桑蚕产业链向绿色化、智能化跃升。
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转型”的生态账本
桑蚕产业虽为“绿色经济”,但养殖、缫丝等环节产生的废水、废气排放一度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河池市宜州区税务局精准把握产业痛点,将环保税、资源税等绿色税收政策与桑蚕企业转型深度绑定,构建“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让“减污降碳”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典型受益者。“环保投入不再是强制要求,而是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公司财务负责人韦先生感慨道,“公司引入智能化废气处理设备和污水循环系统,不仅降低能耗,通过减排减污,在去年我们还享受到企业所得税、环保税等绿色减免达1082万元。”
河池市宜州区税务部门通过“金钥先枫”团队开展“一对一”税费服务,筛选符合企业申报条件的绿色税惠政策,开展定时定期提醒服务并辅导企业申报享受,让“绿色税制”的税惠红利精准落地。据了解,在去年,公司将税惠红利用于打造全真丝壮锦生产线并顺利投产,该生产线成为广西首条全真丝壮锦生产线,补齐产业链,实现了“绿色生产—税惠反哺—技术升级”的良性循环。
从“传统种养”到“数智引领”的蝶变向新
走进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的立体式养蚕生产线,自动化养蚕设备正在高速运转,智能温控、自动喂养将传统养蚕的“靠天吃饭”变成了“精准控制”。据了解,在以前农户培育一张蚕纸(1张蚕纸约有2.5万条幼蚕)至少需要一名人工,而有了该条生产线,一套设备可以养40-50个标准张,养蚕效率可高达500框/小时,节省了十几个人力,提高了桑蚕种养效率。
在“传统种养”到“数智引领”技术革新的背后,离不开税务部门的精准护航。“智能化小蚕共育、立体养蚕等设备的研发,伴随着投入大、风险高等不确定因素。”财务负责人莫女士坦言道。在了解到企业需求后,为助企解难,河池市宜州区税务部门的“金钥先枫”小队快速响应,深入企业,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精准落地并做好企业规范申报提醒,规避风险。
“税务部门的辅导,公司在2024享受到28万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也帮助我们养成了规范申报的好习惯。”莫女士说道,“有了税务部门的服务加力,公司也将持续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为蚕桑产业的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桑田织梦”到“丝路生金”,宜州的桑蚕产业在不断描绘着蜕变画卷。在这幅画卷绘就过程中,河池市宜州区税务部门始终相伴,以辅导企业合规经营筑牢绿色发展根基,以推动企业数智转型释放乘数效应,用税务力量铺就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丝路”。(赵鑫宇)
来源:河池市税务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