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创|TA们的故事,“活”在AI里

“这是左权将军的望远镜。现在借助AI技术,我们可以回望烽火岁月。”
“这叫抬杆枪,AI技术复原了它打退敌人进攻的使用场景。”
“这是一条‘空中生命线’,借助AI,我们重现了它输送抗战物资的场景。”
……
3月29日,“人机共创·2025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上,三位抗战文物守护者,将AI技术“活”化红色文物的故事娓娓道来。
活动现场。人民视频供图
一杆锈迹斑斑的枪,如何再现昔日激战场景?通过AI技术复原,这杆曾由英雄杨靖宇带领游击队员使用的自制抬杆枪,正以动态影像重现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这杆枪,既是抗联精神的象征,也是军民团结的见证。”吉林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馆长李秋虹说。
文物开口“讲故事”的实践,更“写”在了遗址上。
在桂林秧塘机场飞虎队遗址公园内,全球最后一架飞越驼峰航线的C-47A运输机静卧于此。桂林秧塘机场飞虎队遗址公园讲解员蒙燕介绍,驼峰航线是抗战时期中美共同打造的“空中生命线”,在恶劣的飞行条件下实现了抗战物资的持续输送。如今借助AI,这架“沉睡”的钢铁雄鹰再度“腾空”,带观众“重返”驼峰航线那段峥嵘岁月。
文物守护者分享AI技术“活”化文物的创新实践。人民视频供图
新技术正成为纪念馆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立新介绍,纪念馆每年结合展览策展,运用AI技术营造沉浸场景,此外,推出烽火印记抗战云课堂云观展、大山里的抗战精神公开课探索创新数字教育,并推出虚拟展览,打造不闭展的网上纪念馆。“在AI的帮助下,博物馆走向数字化智能化,不仅提高展示传播服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让红色文物故事有内涵、有温度、有共情。”董立新说。从烽火岁月到数字时代,技术的赋能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早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人民网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起“红色云展厅”项目,迈出红色历史文化数字化传播创新的关键一步。
“红色云展厅”项目发布。人民视频供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红色云展厅”项目将以AI技术为核心,进行智慧升级,创新活化80件抗战文物,通过场景还原、多模态交互动态叙事,构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桥梁。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秦瑜明认为,AI技术赋能“红色云展厅”智能升级,以“数字原住民”熟悉的语言重构红色叙事,能够提升年轻群体对红色文化的参与度与认同感,而通过AI技术探索,实现红色文化从“保存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质变,通过人机协同在算法时代重建历史记忆的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以此破解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难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秦瑜明发布“红色云展厅”项目。人民视频供图
“守护住文明的温度,这是‘红色云展厅’项目的方向,也是AI赋能正能量创作的职责使命所在。”为此,秦瑜明建议,以新技术赋能正能量、推动红色历史文化创新传播,应坚持历史真实性底线,巩固社会价值的方向性引领,避免陷入“技术炫技”误区,应坚守人的主体性,以技术工具与文化价值的深度融合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