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乡村振兴工作答卷亮眼 桑园面积20连冠领跑全国

宜州蚕农收茧忙
去年以来,河池市宜州区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在巩固脱贫成果、保障粮食安全、做强特色产业、建设和美乡村等方面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区累计投入衔接资金2.25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1个,乡村建设项目194个,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37%,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守好“命根子”端稳“金饭碗”。该区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投入3600万元实施耕地恢复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创新推出“田长+网格员+农户”三级管护体系。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6万亩,总产量达26.5万吨,单产提升2.3%,获评广西耕地保护激励县。智慧农业监测系统24小时守护“米袋子”安全。
传统产业迸发“新丝路”。实施“桑蚕产业振兴工程”,完成低产桑园改造9.8万亩,创新推广“桑-蚕-菌-肥”生态循环模式。五和博澳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从种桑养蚕到生物制药的全产业链,鲜茧年产量突破7万吨,蚕茧质量指标居全国前列。在刘三姐镇,万亩标准化桑园与丝绸文化体验馆、桑果采摘园串联成链,带动乡村旅游收入突破8000万元。
农民正在收稻谷
特色产业奏响“增收曲”。构建“3+N”现代农业体系,糖料蔗总产突破180万吨,建成西南最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碧木万头肉牛养殖场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联建模式,带动67个村年均增收12万元;三岔陆基圆池养鱼项目实现“一池三收”,水产亩产值达传统养殖的5倍。全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12家,创建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51个,带动3.2万农户户均增收6500元。
乡村振兴注入“强动能”。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红黄蓝”预警机制,3455名监测对象消除风险,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300个。创新实施“乡村振兴积分制”,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纳入考核,97%的行政村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安马乡木寨村,村民通过参与文明实践累计兑换积分12.6万分,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5万元,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桑园面积蝉联全国县域“二十连冠”、耕地保护获自治区专项激励、易地搬迁经验全国推广……一项项突破性进展,宜州正以“赶考”姿态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宜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陆汉策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化“科技+品牌+数字”三轮驱动,让千年蚕乡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林秋妮)
来源:宜州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