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履职尽责谋发展 建言献策话心声

——南宁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政协建言 委员心声”集中访谈活动直击

2025年03月15日18:45 | 来源:南宁日报
小字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南宁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今日开幕,来自全市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400多名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经济社会发展大计。

为拓宽委员建言渠道,展示委员履职风采,本次会议开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政协建言 委员心声”集中访谈活动,邀请姚华、吕海华、方万生、郭敬锋、易蕾、李愈盛、蓝斌、邓华、刘秀东9名委员接受记者采访。受邀的市政协常委、委员来自社会各界,他们围绕“人工智能+”、“银发经济”、民生保障、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用坚定坦诚的话语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畅谈履职心声,共同为南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真言、献良策。

“塑造桂系养老特色竞争力”——市政协委员、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副校长吕海华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南宁如何将养老服务与旅游、健康、科技等产业结合,更好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养老产业链?吕海华建议,鼓励多方参与,丰富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引入国内优质养老服务和私立医疗服务企业,增强市场活力,探索构建“基础保障+品质可选”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吕海华建议,深度整合南宁养老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家政、医疗等行业,创建“养老+”融合产业新模式。发展本土生态养老品牌,打造“养老+”桂系医养品牌,推出壮瑶医理疗、生态农疗等特色康养服务;发展养老教育产业,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创建老年文化研学基地,开发非遗研学课程,丰富养老文化内涵;实施消费支持政策,诸如试点“孝心券”,子女购买养老服务可享受优惠等,塑造桂系养老特色竞争力,提高产业附加值。

“打造邕城品牌文旅经济圈”——市政协委员、民盟南宁市委会常委、华蓝智库办公室副主任郭敬锋

当前,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正成为南宁市拉动消费的关键变量。如何打造更多融合消费新场景,促进消费动能持续释放,给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郭敬锋建议,以“广西旅游年”为契机,深化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构建特色商圈、街区消费场景;支持民营企业建设、运营集演艺、体育、夜间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商旅体深度融合项目;探索举办面向国内外的城市街区骑行邀请赛、亲子羽毛球友谊赛等大众化、参与性强的赛事活动,激活赛事消费新场景。

郭敬锋建议,南宁市级层面应加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统筹能力,充分整合南宁市等旅游资源,打造跨区域多业态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激发旅游度假消费潜力。同时,应统筹抓好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总体布局、系统谋划、组团打造、整体营销,加快打造邕城品牌文旅经济圈,形成市级层面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县(市、区)落实的工作格局,引领南宁城市品牌更火、消费更热、经济更活。

“持续推动智慧医疗产业发展与创新”——市政协常委、广西金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愈盛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守护人民健康离不开科技支撑。如何更好地实现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李愈盛认为,应当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深度融合、扩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覆盖范围,有效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促进打造“医在南宁”城市IP。

李愈盛建议,要持续推动智慧医疗产业发展与创新。建议从持续推进智慧医疗平台建设与应用入手,市民可通过小程序一键完成预约挂号、在线缴费、报告查询,进一步缩短候诊时间。为市民建立动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结合人工智能分析,预警慢性病风险。依托远程会诊中心,社区医生可通过平台直接连线三甲医院专家,让患者“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精准转诊”。

李愈盛认为,还应当持续强化数据治理与安全保障,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和标准体系,严格管理医疗业务、信息技术、法律合规等医疗机构的业务流程,保障智慧医疗基础数据安全。

“培育壮大出口基地,建设国际化现代农业样板”——市政协常委、武鸣区政协副主席邓华

武鸣区作为全国沃柑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县区,近年来沃柑产量和销量不断上升。沃柑已成为武鸣区重要的农产品,如何让武鸣沃柑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实现沃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邓华认为,要培育壮大出口基地,建设国际化现代农业样板。健全市、县(区)、镇三级监管及检测农残管理机构,联合海关部门定期开展出口管理业务培训,建设一批优质高产沃柑出口示范基地。关注沃柑出口在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及公共检测平台服务等方面事项,扩大出口配额。

邓华建议,要完善沃柑出口配套设施,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对应沃柑出口的配套设施,满足出口目标国对产品的包装、冷藏、熏蒸等的入市要求。培育从事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经营实体,企业抱团开展境外贸易业务,合力推动武鸣沃柑出口。

邓华认为,要强化政策扶持,创建农业合作开放新模式。加大政府服务力度,设置南宁市沃柑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创建海外仓,完善境外营销网络。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贸易政策,优化监管退税服务,加快通关速度,确保高效和低成本出口,促进沃柑产业不断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市政协委员、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南宁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姚华认为,要加强培育人工智能企业主体,大力发展智能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芯片等芯片制造产业,形成有南宁特色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搭建公共数据开放运营平台,建立一批高质量多模态公共数据集,延伸产业链条。同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赋能千行百业。诸如,构建智能算力底座,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重点围绕自动驾驶、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保税等高频业务场景,开发部署智能边缘计算节点。

姚华建议,探索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验区及跨境数据流动试验区,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跨境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平台,推出适合东南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并加强推广。建立中国—东盟数字农业合作试验室,输出智能农机、农业物联网等解决方案,推进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推动跨区域协作共建共享研学资源”——市政协委员、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校长方万生

研学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推动南宁市中小学研学活动健康快速发展?

方万生认为,要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研学旅行目标要求和实施规范,建立“学校—基地—家长”三方联络机制,利用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动态,利用融媒体平台开设“研学成果展播”,扩大社会影响力。

方万生建议,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或历史文化博物馆、民族团结示范村、非遗工坊等资源,分级分类打造研学活动示范基地。推动跨区域协作,共建共享研学资源,形成“东西联动、城乡互补”的研学网络。建立研学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设计“过程性+成果性”评价量表,收集学生及家长的反馈意见,确保“行走的思政课”成效。同时,举办全市研学成果大赛,评选“民族团结研学之星”,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扩大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市政协常委、南宁市中医医院新华院区妇科主任易蕾

南宁市通过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现有1600多家托育机构,提供3万多个托位,在推进优质普惠型托育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何继续扩大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助力南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易蕾认为,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医育结合模式,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市级层面制定医育结合托育服务标准,建立“医育结合”模式,将儿童保健与婴幼儿托育服务相结合,从宝宝入园伊始即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预防接种、膳食营养分析、心理发育评估、中医保健、体格保健等服务。探索创新土地使用、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

易蕾建议,要建立全链条托育人才培训体系,持续扩充优质师资存量。建立婴幼儿照护职业教育与妇幼保健、儿童保健服务的合作机制,完善入职后培训机制,提升托育人才素质。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利用“爱南宁APP”建立幼儿托育信息平台,方便家长寻找托育资源。鼓励托育机构调整服务时间,增加晚间和节假日服务,满足家庭需求。发放托育消费券,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送托意愿。

“加快推进涉外法律服务建设”——市政协委员、南宁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广西法顺律师事务所主任蓝斌

当前,南宁正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对外经贸活动日益频繁,如何以法治“软实力”夯实开放“硬支撑”,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蓝斌认为,要鼓励南宁市律师事务所高水平“走出去”,支持境外知名律师事务所高质量“请进来”。建议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对南宁市律所开展涉外法律业务给予办公场地补贴等支持。吸引更多知名境外律师事务所在南宁设立联络点或办事处,不断扩大涉外法治“朋友圈”。同时,加大涉外律师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涉外律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涉外律师队伍。

蓝斌建议,要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大企业投资东盟的法律服务力度。开发“中国—东盟跨境法律数据库”,整合东盟国家法律法规、判例、投资指南等中英文信息,实现动态更新与智能检索。开通线上法律咨询平台,提供多语种实时翻译服务,降低企业跨境沟通成本。建立企业法律服务需求清单,为重点企业提供“法律顾问结对”服务,为企业跨境项目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涉外法律服务,维护南宁市“走出去”企业的合法权益。

“加快做强做大富硒产业”——市政协委员、广西东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秀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富硒产业能有效推动南宁市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近年来,南宁市在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如何更有效地在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挖掘、富硒产业深加工和产业链延长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刘秀东认为,要创新“硒引力”、赋能“硒富力”,科技引领与产业扶持无缝对接。充分利用广西富硒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平台,将科技创新资金与产业扶持资金形成有机衔接。整合全市资源,实现富硒产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刘秀东建议,加大富硒等大健康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富硒精深加工产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做强做大富硒产业。

刘秀东认为,要搭建富硒等大健康产品智慧云数据平台。同时,拓展形式多样的富硒等大健康产品的销售模式,打造南宁特色“网红”富硒产品。建设一批集聚优质富硒资源优势与美丽生态优势于一体的“硒康养中心”,打造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记者冯梓剑 吴潇)

(责编:李敏军、庞冠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