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凌云:特色农业“强筋骨” 链上经济“增活力”

2025年02月24日08:51 |
小字号

近年来,凌云县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和全产业链融合,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的良性互动。2024年,全县“两叶一果一家禽”(茶叶、桑叶、油茶果、家禽养殖)特色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6亿元,同比增长23%。

传统产业迭代升级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在下甲镇加西村的自动化蚕房里,蚕农劳守凡轻轻一按开关,滑轨投喂机便开始桑叶精准投喂。“自动化设备使劳动强度降低60%,蚕茧优质率稳定在95%以上。”这位有着10多年经验的养蚕能手,见证了传统蚕桑业的智慧蜕变。

凌云县通过构建了“技术专家+定向企业+示范基地”三级服务体系,建成蚕桑生物科技现代产业园,通过推广自动化投喂设备、方格蔟自动上簇等10余项新技术,实现亩桑养蚕量从1.65张跃升至2.0张,单张产茧量突破百斤。2024年,全县11.6万亩桑园产出鲜茧8753吨,形成5.2亿元产业链规模,带动3.8万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

从蚕房的自动化设备改进延伸到茶园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科技赋能的脉络正在山野间延伸。凌云县持续擦亮“中国名茶之乡”的金字招牌,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推进茶园基地、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及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构建“茶园套种金钱草+生物防草布”的立体生态防控体系,茶叶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干茶产量达8516吨,同比增长17.37%。

茶香未散,油香又起,在凌云县32.5万亩的油茶林中,老树新枝正书写着另一段产业传奇。近年来,该县通过预栽更新、嫁接换冠等技术改造12万亩低产林,鲜果亩产从180斤跃升至630斤。2024年,全县2.9万吨油茶籽产出带动8.2万农户人均年增收超4100元。

特色经济多点开花 释放山乡发展新动能

“我们用茶来生产酒,将茶叶利用率从‘两叶一芽’提升为‘五叶一芽’,产能提高约60%。”凌云县经济作物中心副主任谢再腾表示。随着广西国晶庄园酒业有限公司落户凌云,先后建设了2个现代化茶叶加工基地,1个5000吨洞藏酒窖,打造茶本酒生产、茶文化、酒文化融为一体的特色的产业链,开辟了“一片茶叶多重价值”的发展新路。

在茶酒窖飘出陈香的同时,桑蚕产业也上演着“化茧成蝶”的跨界蜕变。走进平怀村桑蚕产业示范基地,党总支书记张桂林正用桑叶茶招待客人。“桑叶挂面、桑果酒、桑枝菌菇,现在蚕桑浑身都是宝!”她指着年产2000吨的桑果酒生产车间介绍。该县构建的“桑叶养蚕-缫丝织布-桑果酿酒-桑枝育菌”立体经济模式,使亩桑综合产值提升至1.2万元,带动了15个村集体年增收超20万元。

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粮桑套种”破解了“桑粮争地”困局。在沙里乡那伏村“桑+粮”示范基地,桑树与玉米、大豆错落生长形成立体农业景观。“套种模式实现亩增收黄豆110斤,玉米480斤以上。”凌云县经济作物中心黄和雨介绍,这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已推广至全县8个乡镇,形成近1.06万亩的复合种植区。

数字赋能产业振兴 云端架起富民金桥

当山间的产业变革如火如荼,一场“云端革命”正在改写农产品的出山路。“家人们看这茶汤多透亮!凌云白毫茶来自海拔1200米的茶山上,每片茶叶都饱含云雾精华。”在凌云县一尖茶业公司直播室,主播正通过多机位直播展示茶叶冲泡全过程。2024年,该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实现销售额近5000万元,带动周边560余户茶农增收。

直播间里的火热场景,背后是该县电商生态体系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凌云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构建了“电商培训+物流体系+品牌建设”的发展模式。开展“风物凌云·电商赋能”系列培训,电商物流服务站覆盖了80%的行政村,打造“凌云有好货”电商品牌。平怀村直播达人张桂林带领团队年销农产品超100万元,带动5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同时,该县通过深化与深圳盐田区、中国广核集团的帮扶协作,搭建“圳帮扶+832平台+本地电商”立体销售网络,推动了白毫茶、山茶油、牛心李、红薯粉等土特产出山入城。

从智能蚕房到云端直播间,从桑果酒生产线到茶酒飘香,凌云县正以生态优势为底色、科技创新为画笔,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袁永勇)

来源:凌云县委宣传部

(责编:李敏军、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