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原创新闻

桂林储运园区:书写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新篇章

人民网记者 沈泉池
2025年02月13日08:50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不久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4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桂林市荣列其中,成为全国26个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广西现代物流集团所属的桂林储运园区也由此成为桂林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核心园区。

桂林储运园区。园区供图

桂林储运园区。园区供图

近年来,桂林储运园区坚持以“干”字当头、实干为先,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及自治区国资委的战略部署,紧扣广西现代物流集团和广西桂物物流服务公司的转型升级目标,以“实干为要”为导向,坚持业务转型与项目推进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将战略蓝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绩。通过强化党建工作引领企业发展,园区成功吸引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入驻,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园区资源和相关产业要素集聚整合,产业组织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以“依托产业转型”为核心战略,走出了一条“稳基盘、强增量”的创新之路。面对铁路专线停运的生存危机,园区锚定“转型升级必须深扎产业土壤”的方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实践,为这家65年的老牌国企注入全新动能。目前,已成功构建了一个以“链+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生态圈,涵盖了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电子商务交易、旅游文化商品交易以及科普教育等多个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采购、仓储、加工、运输、销售、金融等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还极大地提升了商贸流通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对于推动桂林乃至整个广西地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守正创新:稳基盘,引入电商做增量

桂林储运园区,这个拥有65年历史的国有商贸物流企业,曾是桂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区原先的煤炭、钢材等业态已不再适应城区发展。原有业务逐步腾挪,企业转型升级是必然之路。

2023年4月,园区遭遇了最严峻的生存考验,运营近50多年的铁路专用线遭遇停线,导致传统业务深受重创,物资吞吐量断崖式下跌。

“转型迫在眉睫,但绝不能盲目跟风。必须立足产业根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任督二脉’。”园区成立专项调研组,深入分析广西区位优势及桂林文旅、矿产、农业等特色资源,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最终确立“链+产业”的转型主轴:以工艺美术、矿晶珠宝、冷链物流等为核心,构建“产业运营+平台服务”双轮驱动模式。

为此,园区着力优化公司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一步向一线倾斜,形成了梦想储运、梦想云仓、业务部三个独立的生产经营单元,为公司业务转型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去”,寻求和广东,深圳,重庆,云南等重点市场和头部企业合作,延伸产业链。“请进来”,引入新业态电商直播和新产业珠宝等艺术品供应链,农业供应链和研学供应链。

五号库“非遗根艺 梦想储运”直播间、根雕展示馆 。园区供图

五号库“非遗根艺 梦想储运”直播间、根雕展示馆 。园区供图

电商直播根雕艺术品。园区供图

电商直播根雕艺术品。园区供图

园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通过产业运营策略,以建设枢纽桂林的商旅集散地、国际桂林的文化新地标、创意桂林的孵化创新园、烟火桂林的休闲体验地为定位,打造桂林·国际文旅商开放合作创新园、丝路电商文创开放合作创新园,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记者走进园区,一些老旧的厂房和仓库依然矗立,墙壁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然而,这些老建筑并没有被废弃,而是经过改造和利用,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一些厂房被改造成了文化创意园区,展示着各种根雕和矿晶等艺术品,艺术气息浓厚。

目前园区以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为基础,整合桂林特色文化资源,现已形成了木根雕产业集群,实现木根雕产业化发展。入驻园区的木根雕企业200多家,汇聚了大批工艺美术大师,包括1名国家级大师、36名省级大师、38名市级大师。通过产业链的有机整合,形成了“采购—仓储—加工—展示—交易—体验”深度链接产业链供应链的商业模式,有效促进了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创新。

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全方位打造工艺美术产品的展示交易体系,目前园区已聚集259个电商工作室。通过线上平台不仅拓宽了工艺美术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延链补链:做品牌,聚焦专业市场经营

走进位于园区2号库的天目地学博物空间,一个53米长、4米高的海百合化石群静静地向参观者展示着神奇的海底世界。博物空间总占地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分为宇宙、生命演化、矿物典藏等七个展厅,藏品有3万余件,建成以来一直是公益开放。

“让生命了解生命,希望大家都能来看看,真的很震撼!”市民刘先生带着孩子在参观后感叹道,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让科学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之所以选择落户这里,是因为桂林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矿物晶体集散地。我们想从地学这个不同的角度出发,给桂林的文旅增添一个新板块。同时桂林储运园区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服务。”天目地学博物空间运营负责人单华春说。

天目地学博物空间展示的手工艺品。园区供图

天目地学博物空间展示的手工艺品。园区供图

学生到天目地学博物空间开展研学活动。园区供图

学生到天目地学博物空间开展研学活动。园区供图

“目前天目地学博物空间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研学基地,已有近10万中小学生来此开展研学活动。”桂林储运负责人介绍,博物空间与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生物学会等权威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普活动,旨在普及地质学知识,增强公众对地球历史和地质变迁的理解。博物空间已经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古生物)、广西区级、桂林市研学、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和教育团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

记者还在展厅内看到琳琅满目的矿晶宝石首饰,这不仅是科普教育的成果展示,也是桂林储运在矿晶领域专业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的体现。据了解,园区与深圳珠宝企业共建彩色宝石加工链,前端设计在深圳,精加工环节落地桂林园区,形成“湾区研发+桂林智造”的协同模式;联合云南矿晶集散基地,打造全国性矿物晶体交易平台;通过“科普+文创+销售”模式,孵化出自营珠宝品牌,并与深圳供应链企业共建数字化选品平台,实现“周周上新、全网分销”。同时在人、才、物方面倾斜,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加速规模化增长。

通过这些举措,园区不仅在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矿晶宝石产业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为桂林的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索地球的奥秘和自然的美丽。

跨界融合:拓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打造文化新地标的同时,园区也在积极拓展其他产业领域,以实现多元化发展。通过积极对接桂林市政府,挖掘相关发展规划,园区全力促使桂林市本土龙头企业——力源集团中央厨房及预制菜项目落地园区。该项目2023年5月进驻,当年8月底投产,总投资超1500万元。项目不仅每年为桂林储运园区增加出租收入,还为双方在冷库建设、冷链物流、净菜工厂、电商直播、农牧产品贸易、供应链金融等业务领域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力源项目的引进是园区探索产业落地的“先手棋”,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和预制菜产业在园区内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激发了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成功打造了产业链汇聚的重要节点枢纽,提升了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力源集团中央厨房及预制菜项目落地园区。园区供图

力源集团中央厨房及预制菜项目落地园区。园区供图

力源集团中央厨房及预制菜项目落地园区。园区供图

力源集团中央厨房及预制菜项目落地园区。园区供图

此外,园区正在全州县建设县域综合冷链智慧物流中心,计划总投资2.33亿元。该项目将建成集冷库、禽肉加工中心、食材配送中心、中央厨房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冷链智慧物流园区。通过该项目建设,广西现代物流集团在全区物流设施网络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要素进一步集聚整合,构建了畅通城乡、服务供需两端的多式联运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了“南上北下双对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服务模式。全州冷链智慧物流中心将推动桂北乃至广西物流业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发展,配合集团公司推动全区物流企业联动,提高多式联运水平提供数据资源和决策支撑,不断提高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为物流企业的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园区在产业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为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地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展望未来,桂林储运园区将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把文旅先导、塑造平台、打通产业作为发展策略,构建旅游、文化、商贸融合的千亿级生态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产业链的‘连接器’和‘加速器’。”广西桂物物流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园区现有根雕、矿晶产业集群,通过1大场景计划+5大引擎项目,打造文旅产融合的产业核心发展区,搭建旅游、文化、商贸“三位一体”的城市级平台,形成“枢纽带动贸易、贸易聚集产业、产业反哺枢纽”的新经济循环。

桂林储运园区传承红色基因,以产业为基、以创新为刃,正书写着极具特色的国企转型升级的经典案例。

(责编:沈泉池、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