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聚焦“三个提升”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近年来,靖西市高度重视脱贫群众增收工作,将其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通过聚焦提升帮扶产业质效、提升就业保障水平、提升社会保障兜底能力这 “三个提升”,全力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助推村振兴提质增效。
提升帮扶产业质效,夯实增收根基
靖西市围绕烤烟、桑蚕、水果、养殖等特色农业,协同推进其他特色产业发展,致力于构建完整且具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产业质效。
该市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成功达成“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 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364个农业示范区、75个产业园、6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90个家庭农场,实现脱贫村新型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全覆盖。其中,6414户7883人脱贫户、98户237人监测户与14家企业(公司)、126家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45.5%的脱贫户实现增收。
同时,靖西市注重特色产业培育,秉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思路,采用“立体种养、轮作、套种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陆基养鱼、稻鱼综合种养等新型农业模式。山地稻鱼复合系统获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授牌认定,油茶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蓬泉大香糯”通过香港优质“正”印。2024年,桑园面积达13.18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0.14万亩,全年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约8700万元,惠及3.82万户农户。脱贫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24%,80.39%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提升就业保障水平,拓宽增收渠道
靖西市创新就业模式,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行“点对点服务+零工市场+人社夜市+就业帮扶政策”相融合的就业模式。通过“点对点”服务,有序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并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搬迁户就近就业。
依托粤桂协作机制,靖西市强化与广东等东部地区的劳务协作,搭建广阔就业平台,为脱贫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此外,通过发放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支持鼓励脱贫群众自主创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2024年,靖西市共举办77场招聘会,提供12.68万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7438人。同时,通过开发8614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建设62家就业帮扶车间等方式,支持劳动者以临时性、非全日制等形式就业,带动5668人就业。“雨露计划”毕业生实现就业2105人,全市劳动力外出务工25.12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8.12万人。
提升社会保障兜底能力,保障基本生活
靖西市依托大数据中心,成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中心,完善 “县、乡、村、户”四级网格,通过“互联网、对比网、帮扶网” 三网联动,深化“线上线下”双线监测,精准识别监测对象,及时预警并落实帮扶措施。2024年,共纳入监测对象247户932人,解除风险182户630人。
针对低保低收入人口,靖西市实施分层分类保障救助,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2024年,全市共 65981人享受城乡低保,49300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发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2.7亿元。
此外,靖西市加大对易地搬迁户的扶持力度,通过完善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增设就业帮扶车间等措施,助力4650户有劳动力的搬迁户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骆俐羽)
来源:靖西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