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县“三着力”推动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2024年以来,乐业县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号召,紧紧抓住自治区移风易俗试点县创建机遇,以 “三着力”为抓手,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在移风易俗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
着力宣传教育,传播文明新风。宣传教育是移风易俗的基础工作。乐业县深入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要求,依托多种阵地开展宣讲活动30余场次,引导群众坚定信念跟党走。同时,利用村村响广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加强文明新风宣传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500余场次,大幅提高了群众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知晓、支持和参与率。
此外,该县积极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和培训活动。包括“护苗”“净网”“秋风”等“扫黄打非”专项行动3场次,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电商等培训371场次,应急救护11场次,文明交通 60场次,文明旅游1场次,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10场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知识和技能,还培育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乡村培养了众多新型职业农民。
在宣传方式上,乐业县充分结合信息时代特点,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通过“两微一端” 等发布乡风文明稿件254 篇次,微信、QQ转发移风易俗相关倡议书、婚丧操办公约等5000 余次,有效增强了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注重文化产品供给,举办了如第十届甘田民间舞龙文化旅游节活动等一系列富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
着力实践养成,培育文明氛围。实践养成是移风易俗的关键环节。乐业县结合区、市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深化移风易俗示范村(社区)建设专项行动,促进了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挖掘节日内涵,与本地特色活动相结合,开展了“囍结良缘倡文明・移风易俗育新风”公益集体婚礼、“中秋情正浓・易俗意更悠”乡村节日旅游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
在示范引领方面,重点抓好党员干部、“五老人员”等群体,实行党员“五带头”工作责任制,今年全县60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同时,以黄文秀事迹为榜样,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最美农民”等活动,评选出众多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移风易俗示范户和道德模范,为群众树立了学习的标杆,营造了良好的文明风尚。
着力建章立制,保障移风易俗。建章立制是移风易俗的重要保障。乐业县紧扣区、市文件精神,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如《乐业县深化移风易俗示范村(社区)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乐业县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定》等,为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通过“试点先行 + 全域铺开”模式,创建了5个移风易俗试点村,并带动8个乡(镇)28个面上村(社区)参与创建。全县89个行政村均设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及相关制度,规范“红白事”操办。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使“红白事”有规可依、有据可循。
在队伍建设上,广泛吸纳村社干部和群众成为志愿者,组建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全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联合多部门打造文秀志愿服务队254支,志愿者达31423人。围绕多项任务,创新服务模式,每月开展丰富活动,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
此外,乐业县还通过“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红黑榜”等载体,开展“家风家规家训”征集上墙活动,引导群众摒弃不良思想和恶习。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乡风文明建设融合,全县已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910场次,受益群众8万余人次,真正实现了“建一方文明、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发展”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下一步,乐业县将继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探索创新,为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努力。(姚再禧、毛冬雪、冉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