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原创新闻

护好漓江源头 绘就万物和谐共生图

人民网记者 沈泉池
2024年08月28日08:39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8月的阳光穿透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茂密林冠,深邃峡谷间,处处鸟儿欢唱、泉水叮咚。

傲立于广西桂林市北部的猫儿山,以其2141.5米的巍峨身姿,被誉为“华南之巅”。这里有原始森林、幽谷云海、流泉飞瀑,有数不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更是漓江的发源地。

“华南之巅”猫儿山日出。人民网 雷琦竣摄

“华南之巅”猫儿山日出。人民网 雷琦竣摄

近年来,智能化管控手段的应用,使猫儿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提升。如今的猫儿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和天然绿色水库,是漓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漓江“心脏” 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猫儿山连接着我国珠江、长江两大水系,漓江、资江、浔江等发源于猫儿山的大小河流多达39条。

从卫星云图俯瞰,这里是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区域面积达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6.48%。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雕琢,使山上石峰林立,悬崖万丈,展示着无穷的生态魅力。

漓江源头的沼泽地。人民网 付华周摄

漓江源头的沼泽地。人民网 付华周摄

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文忠华介绍,被8个海拔1900米以上山峰包裹的八角田高山盆地,属典型的江源地貌,涵蓄了数百万方水源,面积达240公顷。这座大型的天然水库就是漓江的源头。

记者走进漓江源,只见这里泥沼、泥炭土松软深厚,水塘密布,为美丽的漓江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泉。因为常年的保护,漓江源头的这片山林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水分得以涵蓄,形成极为罕见的南方山地沼泽景观。

千年铁杉演绎“千年之吻”。人民网记者 沈泉池摄

千年铁杉演绎“千年之吻”。人民网记者 沈泉池摄

多样的植被,孕育了猫儿山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目前,保护区已知的维管束植物共有210科877属2530种,野生脊椎动物5纲34目155科49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从原来的4种增加到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达60余种,蕨类植物种类由原来的189种提升到235种。

“特别是早上,我们进山巡查的时候,在山路上、溪流边,总能看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灰腹地莺,有红腹锦鸡,还有藏酋猴。”文忠华说,猫儿山是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保护好猫儿山,对漓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防技防 精准保护智慧管控

一套迷彩服、一包干粮、一个应急包,管护员们行走在猫儿山保护区的沟沟坎坎,坚守在莽莽群山。经过40多年建设,保护区范围内共设立13个管理站,通过管理站点标准化建设和人员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生态保护系统。

猫儿山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野外安装红外相机。胡桂芳摄

猫儿山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野外安装红外相机。胡桂芳摄

“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智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得保护区各类珍稀野生动物的踪迹和生活得以向世人展示。”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科副科长叶建平介绍,目前,保护区内已设置了64个红外相机位点,安装了104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不仅记录下了各种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还通过分析人类活动的数据,为保护区的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野外视频监控系统观测。胡桂芳摄

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野外视频监控系统观测。胡桂芳摄

近年来,保护区进一步加大智能化、信息化和科技化建设力度,初步建成了猫儿山保护区森林防火监控、智能巡护监测、无人机监测、宣教展示等多位一体的“智能化”保护区管理体系。“无人机低空遥感已经成为我们生态保护的常用管理手段。”保护区管理处保护科科长王绍能说。

不仅山林保护得好,这里的水源也一直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这里没有村民居住,生活污水不会流到漓江源里,所以漓江源的水质常年是Ⅰ类水质。”王绍能介绍,管护员们也会将经过漓江源的巡山线路作为重点线路来巡查,确保漓江源水质常年清澈干净。

“以前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够,都是靠山吃山,时有盗猎发生,对村民进行普法是我们管护员年年都要做的事。”王绍能说,现在猫儿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猫儿山,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们都看在眼里,纷纷成为保护猫儿山生态环境的坚定支持者。

绿色发展 厚植生态惠民底色

走进猫儿山漓江源大峡谷,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迎面扑来。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水色碧绿,透明似果冻,被不少游客形象地称为“果冻水”。

这一汪汪“果冻水”,令五湖四海的游客十分兴奋。他们有的小心翼翼地踏入水中,感受那份独特的清凉;有的俯下身去,近距离观察水下世界。孩子们更是兴奋得不得了,在水中嬉戏打闹,欢声笑语充满整个峡谷。

游客在猫儿山漓江源大峡谷玩水享受清凉时光。人民网 付华周摄

游客在猫儿山漓江源大峡谷玩水享受清凉时光。人民网 付华周摄

在峡谷里,景区根据猫儿山是“山海经第一山”的文化属性,联合知名艺术家,构建了神兽出没的异次元空间,混沌、梦貘、白泽等“神兽”与景区竹林、瀑布、水潭等天然景观相得益彰,让人恍如置身《山海经》的世界。

“我们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结合猫儿山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发了自由漂、徒步、登山、露营等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陶社平表示,该集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兴文,按照“一镇、五区、一廊”布局将猫儿山景区打造成为“红色+避暑+康养”度假胜地。

每年5至10月是猫儿山的旅游旺季。在山脚下的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村民潘奇全建起了民宿和农家乐。一到节假日,民宿房间供不应求,每天光顾农家乐的客人熙熙攘攘,生意很是火爆,一年收入约30万元。

众多游客在华南之巅打卡拍照。人民网 付华周摄

众多游客在“华南之巅”打卡拍照。人民网 付华周摄

这个300多户人家的村子,每6户就有1户经营民宿或农家乐,超半数村民吃起了生态旅游饭。

近年来,当地多方筹措资金,发挥生态优势,引导周边群众经营民宿、农家乐,发展瘦身鱼、竹林鸡、六峒茶等产业,降低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让村民对“靠山吃山”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现在环境变好了,外面很多游客都因为这好山好水来到我们这里。村民都把自己的旧房子翻了新,做成了民宿。”与高寨村相邻的桐子坪瑶寨村民赵秋淑曾经靠砍伐竹子谋生,如今在家门口做起了乡村旅游生意,日子越过越舒坦。

“我们的村规民约对环境保护有规定。游客都是奔着山水来的,只有守住绿水青山,才能守住全村发展的‘命脉’。”村民龙家友说。

在“漓江源头第一乡”华江瑶族乡,像潘奇全、赵秋淑一样靠生态旅游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目前,该乡年均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实现旅游等第三产业收入超亿元。

在这绿水青山间,万物和谐共生,每个生命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猫儿山不仅是自然的宝库,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昭示着一个绿色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关报道:

广西封面——发现桂林漓江融媒体采风

广西封面(桂林)融媒体报道活动启动 探寻漓江源头保护之道

“广西封面”调研行:走进猫儿山 探访漓江源

“广西封面”调研行:登顶华南之巅 一览众山小

发现漓江|在青山绿水之间解锁“清凉一夏”

发现漓江|千年铁杉演绎“千年之吻”

猫儿山为何被称为漓江“心脏”?

一图读懂 | 壮美猫儿

       猫儿山里植物界的“活化石”

       广旅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助推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建设

       华南之巅有什么神奇动物?

       广西兴安:万亩竹海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华南之巅”的星空盛宴:“银河之眼”挂夜空

       广西桂林:指间工艺赋予竹子新的生命

(责编:沈泉池、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