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两水苗族乡: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治理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山歌)传承人康奇龙(右一)在烟竹民族广场用山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婚事新办树新风,丧事简办在其中;红白喜事不摆阔, 简洁庄重人轻松……”近日,资源县两水苗族乡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山歌)传承人康奇龙在与村民们围坐一起喝油茶,传唱“治风”歌。
近年来,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平安建设、融入到日常生活,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治理,通过资源整合建强、非遗传承文明乡风、文化植入激活动力等方式,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治理“硬支撑”。
烟竹院子村民在农家书屋借阅图书
资源整合建强阵地。坚持党建引领,烟竹村紧紧围绕村民需求,自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民族文化广场、文化宣传栏和健身广场,提质升级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完成了烟竹院子中心路提升改造,以打造民生工程和实事项目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同时,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公共资源,以“多室合一”为依托,优化村综治、法治工作室、警务室、调解室、驻村法官(法律顾问)工作室设置,进一步强化阵地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非遗山歌普法进苗寨
非遗传承文明乡风。充分发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山歌)传承基地优势,以山歌为媒,以清廉乡村建设为载体,通过“非遗传承人+党员+乡贤寨老+青少年儿童”组团模式,成立山歌编写队伍2支,围绕廉洁勤政、乡村振兴、反电诈宣传、乡风文明、普法学法等内容编写山歌20余首并整理成册在田间地头传唱。另外,以党小组为单位统筹组建了4支“山歌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用山歌形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移风易俗等宣讲12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结合“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传统节庆,用山歌、渔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精神文明工作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激发苗乡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文化植入激活动力。深入挖掘乡域内红色资源,对乡域内的凤水红军标语墙、北门坳古战壕、社水红军桥、塘洞清水江烈士墓等红色纪念设施加大保护修缮力度,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场所,结合宣讲团宣讲、文化活动进乡村等多种形式,讲好本地军民鱼水情故事,引领苗乡各族人民在红色文化滋养下传承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龙艳梅)
来源:资源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