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原创新闻

妙手匠心守护列车“千里眼”

2024年06月04日09:12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入夏的八桂大地暑气如蒸,闷热难耐。近日,在国铁南宁局南宁电务段南宁检修车间的工作间里,车间工程师廖春正全神贯注地维修着一台信号继电器。小小的器件在他长满老茧的手掌上仿佛有了生命一样,半个小时后,散落的零件变成一台完整设备。

信号设备被称为列车的“眼睛”。从业32年,廖春潜心钻研,突破自我,练就一手“妙手回春”的绝技,组织修复各类信号设备30多万台,守护着千里铁道线运输安全。

2廖春在查看转辙机状态(陈泉任 摄).jpg

廖春在查看转辙机状态。陈泉任摄

勤修内功:初生牛犊到“妙手神探”的跨越

1992年,从铁路院校毕业后,他来到原玉林电务段湛江领工区,成为一名见习信号工。白天,他跟在老师傅后面,缠着师傅问问题;晚上回家,他便一头扎进书籍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还抓住进修机会,脱产考入齐齐哈尔铁路运输职工大学,并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工作岗位。

“不拿出拼的狠劲,练不出硬的本领!”从校园回到熟悉的铁道线上,廖春把现场作业当作学技练功的最佳课堂。20世纪90年代,黎湛线信号设备大修改造工程铺开,他常年奋战在300多公里的线路上。经过多年的现场工作磨砺,他对信号电路原理理解得更为透彻,从见习信号工到信号工、高级信号工,一路进阶。

2004年,因生产力布局调整,廖春调入南宁电务段南宁检修车间,从事信号设备的出入所检测和维修工作。从现场转到室内,全新的作业方式让他面临角色转换的挑战。

为掌握继电器、转辙机等信号设备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廖春把书本上的信号设备电路图临摹下来,在作业现场对照检修步骤,一边啃着压缩饼干充饥一边在电路图上做标记,直至能脱稿将图默画出来。

“将一件事情反复做就是高手,反复的事情认真做就是专家。”车间的工作标语,成为廖春的座右铭。经过不断学习和钻研,他掌握了40多种型号继电器检修技能,总结出“望闻问切”“一电二偏三出四反馈”等6项检维修工作法。他从高级信号工逐步进阶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技术员、工程师,并获得火车头奖章、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妙手神探”。

5廖春与现场职工开展设备调查(文杰 摄).jpg

廖春与现场职工开展设备调查。文杰摄

当好“守关人”:零故障是坚守的职业底线

“嘀嗒、嘀嗒……”走进南宁电务段南宁检修车间南宁信号检修工区,一阵清脆的声音此起彼伏。测试台前,廖春手法娴熟地翻转调簧钳,很快让“带伤患病”的继电器涅槃重生。

“信号设备的检修工作,就是毫厘之间的较量!”作为控制行车信号传递的继电器尽管只有巴掌大,但是零部件多达60种,最小的只有1毫米,检修起来有50多个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精雕细琢。

作为车间安全质量主管,廖春要求把继电器检修的标准值误差控制在规章规定标准的1/6。在严格管理之下,检修工区继电器检修一次验收合格率月均常年达到99.5%以上,设备运用质量100%合格。

2013年,广西进入高铁时代。伴随着高铁开通,电务信号技术迭代升级,对验收标准和检修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设备、新工艺带来的挑战,廖春没有退缩,每次上新设备,他都会第一时间摸透设备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检修技巧,学懂后向职工进行“首件示范”。同时,通过积极钻研和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廖春工作法”,有效提升工区检修效率和质量。

面对贵南、南崇、南玉等重点高铁工程带来的6万余台信号设备检测工作压力,廖春带领工作室成员夜以继日研发出“转辙机测试台”,既提高了信号设备测试的准确性,保障了设备的安全出所,又提高了检测效率,提前半月完成检测工作,为西南地区新的交通大动脉开通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32年来,他组织检修了300多种型号、超30万台继电器、综合设备、转辙机,且保持零责任事故纪录。

3廖春指导工区职工作业(卜锡龙 摄).jpg

廖春指导工区职工作业。卜锡龙摄

创新研发:带领团队勇攀高峰

走进廖春家的书房,一张简易的工作台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电子设备,这些都是廖春的“宝贝”,他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此。

2012年,抱着对研发的浓厚兴趣,廖春加入了段里的“周玲技能服务队”。当时,老线的微机房使用的双熔丝转换器易烧坏,由于其已停产,只能从新线上淘汰下来的转换器中调配更换。旧设备好坏掺杂,研制出测试仪才能快速判断出可用的设备。廖春说干就干,他将转换器进行拆除,研究电路走向,利用回收的零配件进行组装并测试,一个月后终于研制出了双熔丝转换测试仪。

成功的经验激发了廖春创新研发的潜能。他再接再厉潜心钻研,很快成为服务队的带头人。2018年,以廖春名字命名的“廖春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

作为技术带头人,廖春领着工作室的技术骨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2021年前,驼峰的停车器油缸都是委外维修,一年的维修成本高达10多万元。为了达到节支降耗的目的,段里针对停车器油缸的自主修成立了攻关项目,廖春主动挑起了研发的重担。

“我一直认为,科研工作就是爬坡过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资料不完善、没有图纸,廖春用最“笨”的方法,将每一个部件拆开研究,对照着里面的元器件分布画图,并用电烙铁一个个焊下来进行试验,近千个元器件被他研究了2个月。他还把器材搬回家试验,当修改的图纸堆成小山后,他和团队终于研制出了停车器油缸测试台。投入使用后,每年节省了10多万元的委外维修费用。

靠着科技创新的“杠杆”,廖春带领技术骨干从小件着手,先后研发了隔离盒智能设备、扼流变压器测试台等53项技术改进项目,设备修旧利废节支价值1500多万元。

作为工作室的“领头雁”,廖春坚持领着队伍一起成长。2018年担任车间教员以来,他把自己工作近30年来处理故障的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工友和徒弟,使车间职工的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南宁局集团公司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中,廖春和高珠师徒分别获得铁路信号工个人全能第一、二名,上演了师徒同榜的佳话。

廖春还充分发挥“廖春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优势,鼓励技术苗子参与技术革新,帮助青年职工成长。多年来,他为单位培养出10多名电子电气类技师,其中有2名荣获南宁局集团公司“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名荣获“宁铁工匠”称号。2023年,“廖春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广西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电务信号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怀着“快马加鞭未下鞍”的使命感,已经51岁的廖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将继续埋头苦干,带领一批又一批电务人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王勇 李港兴 李楚桐 梁瑞宸 何学东)

(责编:王勇、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