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隆林:让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瑰宝

2024年03月27日16:39 |
小字号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百色革命老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11%。隆林民俗多姿,苗族跳坡节、彝族祭送布谷鸟、仡佬族拜树节、壮族歌会等28项民俗活动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民族服饰、蜡染、刺绣等手工艺品繁茂炫幻多彩,被誉为“花一样的民族”。苗族芦笙和月琴弹奏、彝族打磨秋、壮族山歌对唱、壮剧表演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别具一格,经典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地就在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

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加强民族资源挖掘、民族元素融合、民族经济发展,让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瑰宝,推动民族文化“活”起来、“潮”起来、“旺”起来。

加强民族资源挖掘,让民族文化“活”起来。隆林坚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通过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融入课程特色办学、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擦亮“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品牌,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融合发展,隆林的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尝新节”、汉族“袍汤节”等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被国内外社会各界所认识、认同和向往,每年吸引10多万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并大力鼓励和动员民族年轻群众学习和继承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督促民族家庭从小抓起,灌输民族精神理念,找回优秀民族文化精髓,切实让“消失”的民族文化资源“重现”。比如,隆林第三中学为促进学生均衡全面发展,致力于发展学生特长教育,结合隆林少数民族的特色,开办了少数民族“芦笙特长班”,主要开设3个班额,共有学生110人,初一初二每周有6节课,初三每周有4节课,课堂内容主要是学习声乐知识,用芦笙进行演奏。除了配备专业的音乐老师传授芦笙演奏技巧外,还为学生们提供演出及参加比赛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加强民族元素融合,让民族文化“潮”起来。隆林紧跟时代潮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把民族文化融入各领域各方面,走入大众视野。通过强化民族元素与乡村振兴融合,贯穿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民族节庆、群众生活等全过程,着力打造了富有民族特点的民族村寨,切实让乡村党建强起来、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村貌美起来、乡村活起来。比如,2023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间,隆林举办了首届村歌大舞台,把全县16个乡镇,分成东南西北中5个点海选,让各族同胞充分参与,依托隆林自然资源优势、文化优势,进一步弘扬隆林歌唱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并借助村歌大舞台活动,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着力把村歌大舞台活动作为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平台,进一步提高隆林少数民族文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让民族文化“旺”起来。经济发展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助推力,是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隆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节庆”为契机,以文旅资源、美食文化、农特产品为桥梁,精心推出独具特色的文旅活动和商贸活动,发挥民族优势,打响民族特色,主动融入“夜间经济”“文旅景区”等,全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打造“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特色游玩聚集区,推动“月月有节庆”的活动氛围,促进地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比如,隆林以创建“星级旅游景区”为载体,在后龙山公园景区设置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宣传长廊、宣传网红打卡点等,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重打造“月亮市集”和“星光夜市”夜市商业街,在建筑上融入民族古寨元素、在美食上展示民族风味、在活动上开展民族演艺和展示活动,打造了以特色文创、美食、场景、演绎、娱乐、互动等为主要元素一体化的多元夜游业态,不断满足群众夜间休闲消费需求,点燃了“烟火气”、照亮了“夜生活”、激活了“夜经济”。(莫庸)

来源:隆林县委宣传部

(责编:许荩文、叶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