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南宁市江南区人大发力推动城区商文旅游发展

2023年10月26日15:40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今年中秋、国庆节期间,每天慕名前往扬美古镇、亭子码头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9月29日至10月6日的8天时间里,南宁市江南区共接待游客117.8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60.23万元,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429.28%和90.03%,均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在推动城区商文旅游融合发展工作中,南宁市江南区人大立足该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的职能职责,建议献策,精准发力,赋能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扬美古镇位于南宁市西南部,距离南宁市区仅36公里,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末清初,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小南宁”之称,是一个行政村,归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管辖,公路、水路、铁路俱通过这里。扬美古镇现保有文化遗产200多处,其中自治区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5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8处,历史建筑20处。2010年,扬美古镇获得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2年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扬美村人口较快增长,村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江南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扬美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以下简称扬美村人大联络站点)作用,突出“站点+古镇保护”,从参与立法、普法宣传、依法监督等方面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大力推动扬美古镇保护立法,夯实扬美古镇保护、管理和发展的“法治”基础,让千年古镇在“法治”中绽放时代芳华,保护好管理好发展好扬美古镇这份历史瑰宝。

在古镇保护立法过程中,江南区以扬美村人大联络站点为依托共举办12次集中调研、召开31次各类座谈会,汇总形成意见建议近90条,获立法机关采纳30多条。《南宁市扬美古镇保护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已于2022年5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成为江南区首次直接参与,并获得颁布施行的南宁市首部古村落保护管理法规,为全面保护好扬美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镇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路径。

针对《条例》第二十九条内容,对古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专题调研,推进古镇将扬美豆豉制作技艺、扬美沙糕制作技艺等老手艺嫁接现代化生产流程,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延伸本地“土特产”产业链、拓展市场空间,做足做活“扬美三宝”等传统品牌,助推梅菜、沙糕、豆豉等食品产业发展。推动古镇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充分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活字典”和“活宝库”,紧跟游客的文化需求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推进技艺与艺术相结合,让非遗在古镇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条例》的实施,给扬美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目前扬美古镇已新建景区停车场、游客中心、特产推广中心,添置旅游观光车、休闲车,古镇经营特产的商户20余家,餐饮商户30余家,民宿10余家,生意昌隆,就业的人员有近300人,近三年年均旅游综合收入1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三年突破50万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数5.93万人次,同比增长54.65%;门票收入59万元,同比增长55.89%,2023年2月,扬美村荣获首批“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今年国庆期间扬美古镇人气爆棚。

江南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站点+古镇保护”为抓手,用好用活基层人大阵地,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深入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从加强整体规划、健全长效机制、赋能“文化+”等方面提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将人大工作的“含金量”转化为古镇保护发展的“高质量”,千方百计破解“人”“财”困局,让古镇保护和开发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推动辖区各个景区连点成线、以线成圈,成为国内外游客来南宁旅游的集散中心,让“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的品牌更响更亮。(郭超前、谢嘉、方乙婷)

(责编:周雨乐、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