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青秀区长塘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09月22日10:10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走进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的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千亩沃野上,刚播种完毕的晚稻秧苗正茁壮成长;大雨洗礼后的天空清透湛蓝,成群的白鹭飞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七山一水两分田”是长塘镇土地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该镇农村耕地分散、生产效率低、产业规模小等问题制约着乡村产业发展。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当地党委、政府狠下决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短板”土地焕发新活力。

长塘镇围绕“护田”加强耕地保护,围绕“增田”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旱地改水田”“小田并大田”“坡地变平地”的措施实现“荒地变良田”。此外,还在天堂村规划建设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打造集高标准农田、稻田观光、康养旅游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水稻产业示范引领区。

“2022年2月,长塘镇提出在天堂村开展‘地平整、户连片、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被政府采纳并交由相关部门推动实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发展,变成了现在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内连片成块的水稻景象。”长塘镇天堂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元玲说,重新规划后的农田产量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多了。

调配农药、放置水泵、预设播撒区域……近日,在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内,伴随着急速的“嗡嗡”声,一架无人机在葱郁的稻田上空来回穿梭,旋翼下巨大的气流推动农药雾流均匀散开、精准喷洒。

这番科技感满满的机械化作业,让天堂村村民李元瑞特别感慨:“小田变大田,是过去好几代人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种机械化操作的场面过去也从没见过。”

该园内的稻田里还安装了智能检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水稻的温度、湿度、虫害等数据,大大地减少了人力成本。对外销售的大米外包装上还贴有溯源码,以便消费者对其“前世今生”进行溯源。

目前,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小田并大田、坡地变平地”已完成2000亩,三期开发完成后,种植面积将达到3000亩,并通过全面推广机械化生产和无公害水稻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接下来,长塘镇将全面统筹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内山、水、林、田、湖、村庄一体化建设,围绕“稻文化”主题,奋力打造广西都市近郊田园小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长塘镇将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在高标准建设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的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成效更显著。”长塘镇镇长杨其识说。(郭少东、王功孝)

(责编:王功孝、叶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