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更“驻心”,为乡村振兴挥洒热血和汗水
——记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中华村第一书记黄倩

八年,连续三次驻村,他将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撒在了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将驻村变为驻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驻村期间充满了数不尽艰辛困苦和满满的幸福与收获,无论驻地和名称如何变,可始终不变的是我的初心。”黄倩说。
2015年11月,黄倩被组织任命为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安屯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右江区大楞乡安屯村是“十三五”贫困村,该村共350户,1396人,全村共有208户被列为建档立卡户,135户486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任职期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黄倩积极带领该村“两委”集思广益、共谋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全村750多亩水田和超1000亩旱地基本撂荒。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发展产业,增加“造血功能”,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通过研究,种植沃柑成为大家一致认同的一个可以尝试的发展方向。
“以前家里仅靠种植水稻、玉米及打零工维持日常开支,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其利用自家及亲戚的荒山荒地种植1000株沃柑,经过认真管护,现在每年产出沃柑5万斤,总产值约8万元。”大楞乡安屯村许先要如是说。
此外,黄倩与选派单位、乡人民政府领导汇报,争取到上级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先后两次为该村民争取到了近7万株沃柑苗,并组织动员全村群众种植。
如今,沃柑已然成为安屯村的主打产业,仅沃柑单项产业人均可增收800元,逐步形成“耕一块地、种一片果、打一份工”的产业发展格局。
2018年,黄倩再次被组织派选到右江区龙景街道担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分队长。凡平村是“十三五”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5万元,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时,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把握不准,黄倩就到村里与驻村工作队一道实地调研,并结合本地实际,整合300亩冬闲田统一种植油菜花,利用本村地处百色“后花园”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提供赏花服务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同时推销本地特色农产品。待花季过后,300亩油菜花成熟结籽,亩产油60斤左右,总产值27万多元,油菜花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同时,黄倩主张以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提升年行动为抓手,围绕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乡村振兴 争创五旗”等活动载体,引导驻村干部牵头推进一批强党建、办实事、惠民生、兴产业的项目,助力驻村干部在群众当中树立威望、提振发展信心。并坚持开展一线“拉练”和“村村互鉴互学”活动,每月随机选点,组织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深入乡村振兴一线现场观摩、现场学习、现场查摆问题,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队轮换时,他再次主动请缨到大楞乡中华村去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我担任过第一书记,懂得如何与群众沟通交流,请派我去担任第一书记吧。”黄倩如是说。
针对中华村组织存在的“组织动员力弱、带领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他决定从示范带动入手,经过调研考察决定从打造村集体生态鱼螺混养项目和稔子果示范园入手,生态鱼螺混养项目旨在以土地入股和劳务协作实现联农带农。黄倩争取到第一书记帮扶经费和区领导为民办实事经费8万元,用于发展稔子果产业。
百华屯黄永知是第一个享受到福利的人。“以前在家里就是种植甘蔗和一些农作物,收入不高。”黄永知介绍,现在在村“两委”的带动下,自己种植了近4亩的稔子果,目前已实现挂果,今年预计产出500斤,可以增加收入约5000元。
中华村打造的40亩稔子果示范园带动受益脱贫户20户,以土地入股和劳务协作实现联农带农,受益脱贫户30户,带动50户。经过努力,中华村集体2021、2022年产业类收入占总收入60%以上,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10万元。(梁卓豪、杨来)
来源:右江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