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兰:党建引领文化兴乡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近年来,东兰县巴畴乡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生态立乡、文化兴乡、产业旺乡”工作目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工作品牌,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取得了积极成效。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巴畴乡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
以“自治”凝心聚力。该乡推出以“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为重点的“四共四筹”特色机制,党群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凝聚共识。
以“法治”规范治理。该乡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强力开展“三清三拆三微”攻坚专项行动,极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实施“百千万”工程。其中制定村规民约80条,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综合治理项目197个。
以“德治”春风化雨。该乡大力推行“一领五主体”群众工作法,着力营造整治提升人居环境的良好氛围。村民自发组织铜鼓乐队,用易懂易传唱的方式倡导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让群众摒弃陋习。把乡村打造成望得见蓝天白云、看得见碧水净土、记得住乡情乡愁的美丽家园。巴英蚂拐文化景区获评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景区。
深挖民间文化资源 增强乡村振兴“亮色”
近年来,巴畴乡因地制宜深挖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活动为载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网红打卡地。
探寻“引爆点”。巴畴乡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兴乡”发展理念,以“文”为脉,打造文化璀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红水河党建精品示范带。深入民间文化和红色资源契合点,绘制民俗鼓韵地图,打造党性教育阵地线路图,成立民间文化艺术协会8个共53人,共同书写文化建设的“巴畴答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巴畴乡壮族蚂拐节声名远扬。
巴畴乡六隆村筒噔爱好者在敲打筒噔。东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找准“绽放点”。该乡按照“因地适宜,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人为本,重返自然”的理念,巧妙融入当地人文资源和文化特色,投入120万元建成9个铜鼓山歌亭和1个百姓大舞台,街区整体效果特色鲜明,置身其中便能时刻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巴畴民族风情村成功入评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切中“吸睛点”。“蚂拐节”“稻神节”“蓝衣壮寨年圩节”等“一月一活动”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精彩纷呈,“沉浸式”体验游让游客乐不思蜀。该乡获命名“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截至目前,开展民间文化演出活动58场次,接待考察团67余次,吸引10万余名游客前来游玩。
融合丰富业态产业 增添乡村振兴“成色”
巴畴乡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切实发力,突出合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特色农产品,发挥传统产业功能。该乡不断巩固发展中草药、山茶油种植业和生态、淡水养殖业。在巴英河流域发展橘红、天冬、白芨、野生柠檬等市场需求旺盛的药材1万亩;培育麻鸭、生猪、肉牛和黑山羊;扩大“万亩连片生态经济林示范点”建设。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该乡以“+旅游”“+文创”“+康养”举措激活产旅融合,融入东巴凤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创建“民俗鼓韵”田园综合体项目,以“一城二带三馆四园”建设为核心,将生态农业、蚂拐文化、民俗风情和旅游产业开发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产业发展新格局。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激发产业发展活力。该乡立足原产业基础,突出“补链”思维,因地制宜,发挥多方主体才智,发挥乡贤辐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协调多方主体利益。整合“山、水、林、文”等资源要素,建设成农家乐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地为“民族文化明珠,乡村休闲天堂”,力争打造乡村振兴巴畴样板。(韦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