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小庭院助力大经济腾飞

近年来,广西博白县因势利导,把发展壮大庭院经济当作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效的一大举措来抓。目前,该县庭院经济中芒编业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年产值达40多亿元,每年创造外汇10多亿元;桂圆加工从业人员达10万,农户达1.5万户,年产值达7.2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4万户;全县建成特色种养产业基地7.1万亩,打造了空心菜、桂圆、荔枝、草鱼、杨梅、油茶、古树茶、沃柑、菠萝蜜、砂糖橘、青柚、麻竹、优质稻、火龙果、金花茶、中药材、芋苗、黄瓜皮、陈皮、柠檬、奶水牛、桑葚等一批特色产业。庭院经济助力博白县获得中国桂圆之乡、全国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双杂”南繁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国家级出口竹木草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七小”唱主角,为庭院经济增主力
博白县深入推进“七小”(小菜园、小果园、小田园、小养殖、小作坊、小企业、小民宿)庭院经济发展,全面发力增收渠道,让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不返贫,为决胜全面小康、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庭院经济催生一村一品经济,博白镇官田村空心菜、龙潭镇那薄村优质水稻、东平镇塘龙村芋苗加工、那林镇乐民村山窝大草鱼等一个个特色种养村应运而生。永安镇、那林镇、双凤镇等地处六万大山余脉,庭前屋后鱼塘流水潺潺,地理标志产品“那林鱼”成了抢手货。顿谷镇石坪村吴卜茂家庭农庄,发展循环经济:30亩鱼塘养鱼,水面养2000羽鸡、鸭、鹅,山坡上种100亩柑橘,建有6间民宿,年收入达10多万元。那林镇东风村脱贫户胡安荣在屋后山养牛羊,养殖基地建设面积70公顷,先后投入资金达50多万元,目前存栏黄牛120多头、山羊200多只、山鸡200多羽,年总产值达100多万元。松旺镇射广村10多户家庭作坊加工传统美食“客家米粽”,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小企业、小民宿”是博白县乡村振兴中庭院经济的热门产业。永安镇新祥村、新茂村、高峰村村民素来加工圆台,目前100多家家庭小企业加工圆台,年产值超亿元大关。博白镇大良村大平坡屯30多户依托百年水楼景区,开发了小民宿小茶馆小商店,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龙潭镇南坡村龙眼根屯依托工业园区,漂亮的庭院引来工人组团前来度假。博白镇富石村大岭脚屯在附城高速公路旁,优美的村容村貌成了晚上市民休闲的后花园。
政策来引导,为庭院经济加动力
博白县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实践中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科学引导群众,将房前屋后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因村因户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群众自主选择发展产业、自主选择规模,把庭院经济抓起来,增加收入渠道。
针对“品牌化”程度不高、融合发展意识不强的问题,该县成功打造了博白空心菜、博白桂圆肉、那林鱼、博白杨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博白桂圆、博白空心菜、博白芋苗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了水稻、蔬菜、水果等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32个,认证有富硒沃柑、富硒火龙果、富硒砂糖橘、富硒大米等28个富硒产品,打造了“一起同柑”“博白香米”“十二哥杨桃水”等有影响力的富硒农产品品牌。这些与庭院经济联系密切的品牌,很快产生了经济效益。
针对庭院经济服务体系不健全、未形成专业化的庭院服务机构的问题,该县改变传统营销模式,搭建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为种养大户、脱贫农户与电商企业之间的对接合作牵线搭桥。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乡镇服务站28个、村级网点数量1200多个,遍布博白358个行政村(社区),真正实现了脱贫村农特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形成了“客家桂圆”“客家味道”“怡玲家的水果”“一起同柑”等系列电商品牌。2021年网络销售金额突破1.8亿元,电商帮扶脱贫人口达170839人次,脱贫户年人均增收约800多元,大大提高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针对人居环境脏乱差、庭院美化不均衡的问题,该县以生态宜居为抓手,将发展庭院经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着力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建设,通过“三清三拆”等活动,将庭院、村庄美化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全县2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屯、6个县级典型示范点、85个试点屯,统一规划设计,庭院与山水融合,与果蔬绿色为伍,与鱼跃莲塘同乐,与蜜蜂戏花同画,“家家美”逐渐变成了“村庄美”,不但富了村民的口袋,人居环境、庭院生活和文化品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企业连庭院,为庭院经济添活力
博白县创新打造“庭院经济”致富新模式,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信息进村入户运营商、电商企业等参与庭院全产业链,引导建立完善庭院经济发展的技术、信息、物资、资金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好庭院经济发展的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服务工作,大力培育庭院经济经纪人等经营管理人才。博白人擅长芒竹编工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闻名全国。博白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个关系千家万户的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引导企业在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多个线上平台开拓跨境电商新平台。广西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公司+订单+农户”企业,10多年来把“扶贫车间”建在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在家门口灵活就业。2021年,凰图公司在诸多困境下逆势而上,内销外销“双循环”,线上线下“双赛道”,创下了3500多万元的产值。公司开发的“藤编面包发酵篮”累计获得了线上订单3500多笔,单品产值达1200万元人民币,成为“网红爆品”。凰图公司创造形成10大系列1万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50名,编织农户900多户,其中脱贫户300多户,遍及全县21个乡镇。各村建起了“没有围墙的工厂”,编织工农忙时下田耕种,农闲时进厂做工或领原材料回家加工,实现了农舍变身“车间”,“麻将馆”变“编织场”。
在博白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各村屯开展家庭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帮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方寸之间”实现巩固脱贫目标。那卜镇与广西博白县华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承包协议,在名六村、双竹村300亩农田种植高产优质水稻,500多亩山地种植木菠萝。通过推行“三变+特色产业”模式,引导资源、资金、农民向苗木、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集聚,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基地务工、家庭创业就业,实现保底分红、效益分成、务工收入“三重收益”。此外,博白县各地推行“三变+乡村旅游”模式,将“三变”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紧密结合,盘活山水田林、人文古迹等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目前,全县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产业基地484个,面积约8万亩。(宾业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