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广西兴业:用时代的语言讲好乡土的故事

2022年09月19日15:39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鹩剧以唱故事为主,唱词为本地方言……”日前,广西卫视播出了关于广西兴业县传统地方戏——“鹩剧”的专题片,展示了“鹩剧”这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独特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兴业县始终坚持用时代的语言讲好乡土的故事,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保护、传承、开发好地方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旅融合绘就发展新画卷

兴业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约为公元1045年),几经毁建,是广西仅存的9座文庙之一。2020年,兴业县多方动员,筹集资金800万元修缮文庙。严格按照“四保存”的要求: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从而做到修旧如旧,在青砖古瓦中赓续兴业县的千年文脉。

重修后的文庙将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建筑,还将承载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而这也正是兴业县对地方文化开展“活态展示”的一种尝试。

文化不能静止于时代,文化应该成为时代的一部分,与时代并肩偕行。

兴业县秉持“文化为魂、旅游作体、体育为用”的发展理念,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基础,通过“送戏下乡”、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共庆少数民族节日、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等一系列举措,让曾经式微于互联网时代的地方特色文化重新“活起来”。

目前,兴业县13个镇建成标准综合文化站,215个行政村(社区)全部配备图书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00个;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市级22项,县级42项,先后创作了《震声出征》《一脉豪气传后生》等一批特色鹩剧精品。

2018年以来,兴业县分批次为各村文艺队、各个行政村发放文艺设备累计285套,支持农村文艺团队开展文化活动,让乡土文化回归乡土。

同时,兴业县充分挖掘现有红色旅游资源,并整合何以尚故居、庞村清代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址遗迹和旅游景点,让兴业先贤的精神照耀后人。配送图书册数约7万册。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让文化在百姓家门口生根。

“舌尖上的文化”打造金字招牌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距离百姓最近的文化。

兴业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国重要的三黄鸡养殖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禽畜、蔬菜、果蔗、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声名远扬。

丰饶的物产、悠久的底蕴,融汇成了兴业县别具一格的地方美食文化。

城隍麻饼、凤饼、酸料,葵阳鱼料、碰澎膏,石南云吞、肉蛋、咸糕、豆腐花、发糕、牛利饽、辣菜……众多特色美食遍布兴业的大街小巷。

此外,兴业县还建设了县域公共品牌“兴业尚品”,打造了“金大叔”“全上品”“硒有米”等30多个广西区内外闻名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乐游天下》等栏目两次走进兴业县,宣传推介兴业人文旅游资源。

如今的兴业县,桂东南乡村振兴旅游与生态康养示范区项目、文体综合馆项目、燕山湖景区等一个个文旅产业项目快速落地;被誉为“岭南第一岩”的鹿峰山风景区、始建于宋代的石嶷文塔、广西保存最大最完善的庞村明清代民居群、李宗仁屯兵遗址、桂东南起义指挥部遗址、震声楼等名胜古迹游人如织。

广袤红土,生机勃勃,岭南文脉,绵绵不绝。“活起来”的地方文化,也必然让地方经济“火起来”,全方位推动建设“一城五区一美”新兴业,让魅力兴业走向世界。(何少凤)

(责编:李敏军、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