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查看原图】
仫佬族群众举行抢粽粑比赛。
仫佬族群众举行抢粽粑比赛。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1年05月27日15:57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近年来,该县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开发利用,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挖掘整理,盘活非遗文化资源。近年来,该县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非遗资源进行普查,挖掘、搜集了涵盖民间文学、民俗、游艺、民间音乐等10大类1015项的非遗项目线索,并积极做好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目前,该县有县级以上(含县级)非遗项目83个,其中国级家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仫佬族刺绣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1个,仫佬族刺绣技艺、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3项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同时,积极命名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认定的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市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县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人。

传承保护,非遗文化代代相传。该县加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场馆建设,先后建成仫佬族依饭节和仫佬族刺绣技艺传习基地、仫佬族刺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仫佬族土布染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仫族舞草龙传习所、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所、仫佬族剪纸技艺传习室、仫佬族非遗展厅等平台,支持非遗传承人利用这些平台开展传承活动。该县还组织举办了4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每年利用春节、壮族“三月三”、文化和遗产自然日、中秋节等节日,组织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系列展示。录制了《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仫佬族舞草龙》等非遗宣传片在广西电视台展播,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项目抢粽粑、仫佬竹球、仫佬族刺绣、剪纸、竹梆谣、染布等活动以兴趣课堂的形式进入罗城二高、罗城中学、罗城二小等学校,其中,仫佬族舞蹈《竹梆谣》已成为罗城二小课间主要活动项目之一,仫佬族抢粽粑、仫佬竹球已成为各中小学运动会、节庆日的主要活动项目之一。

开发利用,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该县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对一些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传统技艺,通过政策帮扶、资金补助、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措施,进行开发性保护,仫佬族刺绣服装厂、仫佬土布染制厂、葡萄酒厂、米粉加工厂等非遗产业应运而生,一些非遗产品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一些民间艺人依托非遗产业成为当地依靠技艺致富的示范户和带头人。该县还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在棉花天坑、石围古村、米椎林度假区、水上相思林等景区融入仫佬族歌舞、戏曲、音乐、传统体育竞技等传统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今年1-4月,累计接待游客64.27万人次,同比增长108.94%;实现旅游总消费7.69亿元,同比增长117.85%。(韦如代)

分享到:
(责编:陈丽冰、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