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区:倾力打造秀美宜居的美丽乡村

【查看原图】
山清水秀产业兴旺的锣圩树合村伏堪屯。农桂荣摄
山清水秀产业兴旺的锣圩树合村伏堪屯。农桂荣摄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1年01月29日15:26

2013年以来,南宁市武鸣区城区党委、政府汇民智、聚民力、忆乡愁,强力推进“美丽武鸣”乡村建设活动,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镇、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先后完成“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活动,全方位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文明新风,实现了农村环境优美、农业产业升级、农民生活富裕、服务保障有力、乡村和谐幸福的愿景,全域乡村综合竞争力、发展潜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破解村庄“难梗阻”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精绘乡村建设工作蓝图,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坚定不移沿着乡村建设总体目标有序推进,一体谋划、一体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层层抓督导,级级抓落实,形成全面建设乡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城区主要领导每半年带队开展实地指导,累计开展50余次;城区分管领导不定期进行现场调研督办,累计开展300余次;直面难点,提升合力,召开工作部署会、推进会共120余次;总结提升,接受检阅,承办市级工作现场会约20次;学先进、谋赶超,组织工作组向先进县区学习取经30余次;寓教于乐、丰富宣传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宣传质量,编印《美丽山歌300首》,开展山歌进村屯巡演活动300余场,举办送春联30余场次、主题摄影展3场、拍摄专题片3部。

设施完备,整治提升,根治村庄“脏乱差”

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乡村从“一时美向时时美”美丽蝶变,不断丰富和愉悦广大农民的休闲生活。

突出环保主题,让空气更清新,环境更洁净。制作秸秆禁烧墙体标语3664条,建设村屯分类垃圾池3379个、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2个,建设镇级污水处理厂2个、村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1套。

完善基础设施,让发展更均衡,城乡无差异。实施“334”村屯道路硬化工程105个,硬化乡村道路353.6公里,建成村级服务中心198个,完成村史室“一村一室一展一册”建设198个、村屯公共照明试点24个屯,新建2座110KV变电站、完成223台配电变压器的更换安装、280公里输配电线路的新建及改造、9100户的户表改造。

科学植绿治水,让村屯更美丽,水源更安全。完成“村屯绿化”项目1576个,完成千人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规划编制53处、中央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92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0个。

突出民族特色,让村貌更优美,乡愁更浓郁。提炼出土文物双头鸟作为统一建筑元素,融入乡村风貌改造中,共完成风貌改造44个村屯,建设基本整治型村屯339个、设施完善型10个、精品示范型2个,先后打造伏唐新村、大伍屯、张岭屯、岜旺屯等一批示范村屯,形成“环大明山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示范带”。

补齐短板,增强弱项,实现村庄“强富新”

全面补齐农业设施短板,不断推进科技技术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以武鸣沃柑、火龙果、葡萄等特色产品为核心,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深入开展“十项进村”行动,打造市级“产业富民”示范片区1个、示范乡镇1个和示范村屯5个。全城区水果种植面积达69万亩,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10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9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17家,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5家、农产品初加工企业10家,建设农产品冷藏设备112座,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195个,“中国沃柑看武鸣”品牌享誉全国。

传承家风,移风易俗,弘扬乡风“真善美”

制作文化墙、微塑像、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传承好家风,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引导农民尊重科学、崇德重孝、尊老爱幼、礼仪谦让,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创建文明村镇,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新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46个;实施特色壮乡文化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骆越文化、龙母文化,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实施乡村精神文明示范工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涵养农村群众现代文明素质,增强乡村振兴软实力。(黄小娟)

分享到:
(责编:庞冠华、黄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