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整整齐齐的琅琅书声从教学点传出,正轻轻地唤醒桂黔乌英苗寨的早晨。
天蒙蒙亮,还飘着毛毛细雨,气温只有2℃,远远望去隐约能看见山顶已披上一层薄冰。不一会儿,寂静的乌英慢慢地变得热闹起来,驻村工作队队员骑着电车来了;公益性岗位队伍扛着扫把来了;排污工程施工队、电网改造施工队、捶亮布的妇女们都来了……
这是12月7日,桂黔乌英苗寨实现脱贫摘帽后的第一个早晨。
位于桂黔交界大苗山深处的乌英苗寨,其行政区域属贵州、广西两省区,全屯145户共726人,全屯房屋以 “插花”的形式居住,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脱贫后的乌英,各项工作并没有放松,生产生活热情高涨。
7点15分,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郑昌昊来到乌英教学点协助老师督促学生早读,并为他们准备鸡蛋和牛奶作为早餐。他说:“下午要继续带孩子们军训,晚上要给乌英‘双语双向’培训班的妇女们上课。”孩子们的学习和妇女们的培训是郑昌昊最牵挂的事情。
7点30分,教室外的芦笙小广场,代时英等10多名保洁员开始打扫卫生。家庭特别困难的代时英,被村里安排到公益性岗位工作,增加了收入的她也实现了脱贫。代时英说:“晚上她还要到夜校去上课,学习知识。”
7点40分,不远处的乌嘎河里,45岁的梁福山正在排污工程工地上忙碌着。今年5月份,乌英排污工程开工建设,他和几个村民参与建设,每个月至少有1000多元的收入。已于2019年实现脱贫的他,如今又有新的收入点。
据了解,乌英苗寨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已经启动,更多的项目将实施,届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8时许,桂黔乌英苗寨联合党支部书记梁成兵,正带领党员和骨干村民安装路灯。“一二三,往上抬,好了,好了,小心点不要碰坏了。”远远的也能听见寨子上传来大伙儿齐声喊着号子声。梁成兵说:“今年融水实施‘光亮工程’,乌英共得到57盏太阳能路灯,加上前两年已安装的28盏,现在共有85盏灯。现在乌英的夜晚变得很亮了,走夜路不用打手电筒了。”
8点10分,47岁的韦妹丽,忙完家里的家务后,便下楼捶亮布。韦妹丽是自治区级苗家亮布(苗族蜡染)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她制作的亮布是苗族传统手工布料,制作要经过浸染、捶打、晾晒和涂蛋清等多道工序。
因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久,传统亮布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扶贫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苏,传统亮布制作技艺重现生机。今年10月份,乌英苗寨还首次创造性的举办了亮布文化节。
在韦妹丽忙着捶打亮布的时候,丈夫卜志良正关注村民微信群里关于元旦芦笙比赛的讨论。前不久,在融水举办千人芦笙比赛,乌英芦笙队首次出寨比赛就荣获了第五名,这是乌英芦笙文化首次走出大山,举寨为之振奋。
“乌英的早晨,孩子们的读书声、村民们打扫家园、工人们改造河道、新一轮的电网改造。建设乌英美丽家园的各项工作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脱贫后的苗寨生机勃勃,充满了朝气,更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处。”晚上9时许,给夜校妇女们上完课后的郑昌昊终于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他望着路灯点缀下的苗寨,温暖而充满希望,他安耐不住心中的感动,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吴小舒)
来源:融水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