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新市民的幸福新生活

【查看原图】
——大化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走笔
搬迁群众在达吽小镇美食街道营业。韦哲摄
搬迁群众在达吽小镇美食街道营业。韦哲摄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0年11月20日16:10

“听说大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做得好,没想到做得这么好!”走进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江安置区,不少游客发出慨叹的声音。在这里,易地扶贫搬迁户出山入城找到立命之本、发展之道,美好的生活正在上演着。

大化县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的6387户28827贫困移民脱离土地之后住得稳、能发展、可致富?

打造特色小镇,让搬迁群众居景区创富业

大化古江安置区的达吽小镇,每晚灯火辉煌、流光溢彩,易地扶贫搬迁户覃庆妹在小镇的美食街摆摊售卖的油馍,是老家贡川乡的特产;来自乙圩乡的搬迁户覃美英,因为要照顾孩子和身体多病的母亲她没有外出务工,晚上摆摊卖玩具和饰品,每天也有一百元左右的收入。

再看看小镇那富有民族特色的酒楼、美食广场、酒吧街风情购物街,以及安置楼一楼的众多商铺,旺盛的人气,彰显蓬勃发展的生机。

大化县把达吽小镇作为AAAA级景区打造,并实施美食驱动战略,打造“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中国绿色食材基地”及众多名宴名菜,赢得众多美食店到小镇营业,吸引八方宾客前来享受舌尖上的美味,领略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布努瑶族风情,为移民创业就业、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化易地扶贫搬迁古江安置区移民60多岁的邹启丰在板升乡弄系村老家才有1.4亩耕地,每年种植的粮食青黄不接,所住的老房也已经摇摇欲坠。搬迁之后,邹启丰一家5口得到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享受到政府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创业平台,我怎么不感激呢。”邹启丰说,“我现在与老伴在楼下开的‘大运百货’,月收入最少的也有800多元,超过了在老家一年打下的粮食收入。”

如今,达吽小镇夜经济风生水起,成了“产、城、人、文、景”有机结合的布努瑶特色风情小镇,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

搭建适宜平台,让搬迁户平均1人以上实现就业

古江社区的生态民族新城农民工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介绍,入驻置业的多家企业,享受政府两年免租、水电费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承接搬迁群众转移就业,让他们走出田间地头,走进扶贫车间,实现市民身份的转变。

在大化拿银安置点,大化党委政府也是打造了就业创业基地。已引进大化旺成玩具有限公司及东鑫电子厂入驻创业。公司总经理黄金色介绍,在公司上班员工共2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8人,新进厂的员工第一个月的保底工资为2200元,技能熟练之后,计件工资可达到4500元。

安置区的搬迁户黄炳重,2020年不再外出打工,他在旺成玩具有限公司上岗就业。“既可以照顾生病的父亲,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黄炳重非常感激。

在集镇和公路边的安置区,大化县以购买商铺、设立工艺品加工区,成立种养合作社等方式解决移民搬迁后的就业和发展生产问题。

据大化移民安置局统计,大化县16个搬迁安置点,共规划发展扶贫产业项目42个,包括手工艺加工业,沃柑种植,肉牛、七百弄鸡、七百弄山羊养殖等,可创造就业岗位21369个。全县贫困搬迁户劳动力13179人,已实现就业12288人,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户均1人以上实现就业。

尽力温馨服务,让搬迁群众安身舒心

“在这里,我住得舒心,感到暖心。”落户大化民族新城的雅龙乡镇西村村民唐香娥笑着说,以前在物质匮乏的深山里,上街卖个生活必需品,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楼下便是农贸市场,还有饭店、百货店、文具店以及许多学校,生活极为方便。

大化移民安置局负责人陆生善介绍,各安置点还配套建设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医务室,并开设扶贫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社区各项管理服务也很到位。对已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县里给予办理三个月的过渡期生活补助,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对暂时无就业和产业支撑导致生活困难的,可在迁入地申请6个月的城市低保救助。并免交2年且第3年减半收取物业管理费。执行网格化管理,安排包点人员、包片区负责人、楼栋管理员,不定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文明公约培训活动;举办各种文艺展演、竞技比赛及邻里节活动等,为搬迁群众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同时,强化志愿服务。在古江安置区青少年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了“暖心易安”爱心礼包发放活动及安心义诊等爱心活动。古江社区还设立扶贫饭堂,为安置区的残疾人士、丧失劳动力人士、70岁以上留守老人免费提供就餐服务。

完善的设施和暖心服务,让搬迁进城的群众无“后顾之忧”,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幸福和无限希望。(韦哲)         

分享到:
(责编:刘佳、陈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