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河池9月24日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聚焦残疾人“兜底保障”,为了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了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贫困成人残障者康复等“六大工程”,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居家托养、无障碍改造、康复等服务。
“十三五”以来,广西共投入2亿元专项经费,为5万名贫困残疾人实施了家庭无障碍改造,解决贫困残疾人洗澡、上厕所、做饭、户内活动和出行等日常生活困难,满足了他们生活和出行的基本需求,促进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
生产无障碍改造 实现增产增收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怀远镇李家寨村的韦国平将结茧用的方格簇升起,利用轨道给蚕虫投喂桑叶。韦国平一家一年能喂养10—11批蚕,现阶段这批,共有3万余条,预计能收获300多斤蚕茧,将获得收益近6000元。
韦国平腿脚不便,被评定为肢体四级残疾人,家里有5口人,其大女儿被评定为肢体一级残疾,家庭劳动力只有3人。韦国平一家勤劳肯干、迎难而上,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困境。
2016到2019三年间,韦国平家先后得到 “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党员扶残温暖同行”“残疾人创业扶持”“生产无障碍改造”等项目的扶持。宜州区残疾人联合会于去年对韦国平家进行了“生产无障碍改造”,在蚕房安装了自动上簇机和轨道喂蚕设备,提高了韦国平一家的劳动效率,实现了增产增收。“过去采摘桑叶、喂养蚕虫的工作几乎由妻子一个人负责,装上了轨道喂蚕设备以后,我也能够独立完成喂蚕的工作。”韦国平说,过去一批只能喂养2万多条蚕,进行了“生产无障碍改造”后,一批能够喂养3万余条蚕,蚕茧的产量也比以前更高了。
如今,韦国平一家有桑园8亩、水稻2亩、玉米1.5亩,家庭经济收入以种桑养蚕为主,2019年家庭总收入已达到 3.5万元,顺利脱贫摘帽。
宜州区紧紧抓住桑蚕养殖这一主导产业优势,首创残疾人“生产无障碍改造”精准帮扶模式。这一模式也被广泛运用于其他地区,在助残脱贫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截至目前,宜州约有1700多名残疾人通过种桑养蚕脱贫,每户年均增收在8500元以上。
居家无障碍改造 搬迁户“稳得住”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移民安置区内,莫玉川正坐在经过“居家无障碍改造”后的低位灶台边做菜。莫玉川因儿时的意外导致骨头变形,被评定为肢体一级残疾人。
2018年莫玉川一家四口搬到毛南移民安置区后,县残疾人联合会于2019年针对莫玉川的特殊情况,对莫玉川进行“居家无障碍改造”,安装低位灶台和卫生间电热水器,方便莫玉川的生活起居。
“过去一直在县城里租房,如今终于美梦成真,住进了自己的楼房里。”莫玉川十分珍惜现有的生活条件,尽管行动多有不便,但家里却被她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为了进一步改善莫玉川一家的生活,同时让莫玉川在劳动中找到自我认同和人生价值,县残疾人联合会还为莫玉川协调到县城农贸市场的一个免费果蔬经营摊点。她每天起早贪黑,四点钟起床后就到市场进货,七点准时出摊,直到晚上八点才收摊回家。
莫玉川依靠经营果蔬,月收入1000多元,加上其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以及各项补贴资金,家庭年收入约4.2万元。
“十三五”期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把居住在边远大石山区的贫困户4360户17860人,搬迁到县城2个大型集中安置区和乡镇7个安置点进行安置,安置区共安置残疾人246户976人。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县残疾人联合会注重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就业创业扶持”等工作,着力改善残疾人居家条件,帮扶残疾人脱贫增收,确保其“搬得出、稳得住”。(黄昱梅 于思琪)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