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赋能地灾监测显神威

【查看原图】
——“土法”监测三天两头山上跑 智能监测24小时服务在线
利用北斗云监测技术,让地灾监测更为精准。苏世峰摄
利用北斗云监测技术,让地灾监测更为精准。苏世峰摄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0年06月09日10:49

“又是一年雨季时,以前为了掌握地灾各项数据,外面下大雨,人家往屋里躲,我们却得扛着仪器往山上跑。现在有了自动化监测技术,只需打开手机APP,各项地灾数据实时传送,一目了然。”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岩土工程公司副经理谢景景说,自从应用了这套自动化实时地灾监测技术,再也不用三天两头往山上跑,依托地灾智能监测系统可以24小时服务在线。

地质科技赋能地灾监测显神威的背后蕴含怎样的科技创新应用?地灾监测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给地质技术创新带来怎样的嬗变?带着这些问题,近日笔者来到柳城高速柳城互通A匝道左侧边坡自动化监测点一探究竟。

“土法”监测三天两头山上跑

笔者跟随汽车进入柳城互通A匝道,速度骤然减慢下来,前方出现一处地灾隐患点,有关部门在道路旁设置了反光路锥。汽车出了高速拐上山路来到地灾隐患点的前缘,笔者看到支撑挡土墙的抗滑桩局部已经变形开裂,前缘排水沟也因受挤压变形。

为避免地灾对人员交通造成威胁,实时掌控其变形发展趋势,受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委托,该队承接该滑坡的专项勘察设计及滑坡体深部位移监测工作。

谢景景介绍,按照以往的传统方法开展地灾监测,会派出一个由两到三人组成的小组,分别拿上GPS、标尺、全站仪等测量工具。天气好的时候,每隔三到五天要到隐患点进行数据测量和采集,再回来进行分析,遇到雨季,一天更是要跑上三五趟,这样才能获得实时的地灾数据,但有时还是预测赶不上变化,地灾说来就来。

“这种传统方法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数据监测不够准确,数据更新也不够及时,不能实时掌握预测地灾发生的各种数据,不能很好地做到把地灾的苗头扼杀在地底下。”谢景景说,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地质技术也换上了新装备,地质队采用的这套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依托高科技监测设备实时接收地底下的各项地质数据,为地灾设计和治理提供准确的参数,以及做好地质灾害预警工作,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谢景景介绍,这套自动化监测系统由广西北斗云工程监测有限公司研发,该系统以物联网、互联网、北斗等技术为基础,以监测云平台及种类丰富的传感器为核心。“通过对边坡体不同部位,不同深度进行高精度位移监测,实现实时了解边坡体位移变形情况,为地灾防治提供可靠依据,及时做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时采取有效应急治理措施,最大可能降低引发地灾安全事故。”

智能监测24小时服务在线

“这套技术的优点是监测精度高,静态定位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预警实时、快速,一遇到险情立马发出预警信息,便于采取相应措施。”谢景景说,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智能化的地灾监测机器人,由于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可保障连续10~15天阴雨天气仍能稳定工作,真正称得上是智能监测24小时服务在线,可对地灾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把地灾险情扼杀在萌芽状态。

该队队长廖培涛介绍,北斗云自动化监测系统率先应用于广西交通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经过与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评估,把勘探成果与监测数据作对比参照,证明该套系统可靠性好、实用性强、效率高。“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为公路系统的边坡勘察、监测、预警工作逐步转向自动化提供了方向。我队首次应用该系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弥补了自动化监测的技术空白,提高了我队在地质灾害勘察、监测的市场竞争力。”

地质科技赋能加速快跑高质量发展之路

该队党委书记刘成绩说,以往的地灾监测主要靠人防,不仅耗时费力,而且监测的精度以及预警的及时性都不是十分理想,近年来随着地质+科技的深度融合,地灾监测也转向了“技防”,地质队将在公路系统地灾监测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北斗云+地质监测的领域,如建筑物变形监测、基坑位移监测、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地面沉降监测、桥梁变形监测、矿山尾矿坝变形监测等领域,实现地质科技应用由单点突破向面上拓展,以地质科技的大量应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苏世峰、吴绍强、常莎莎)

分享到:
(责编:庞冠华、周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