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张牌 幸福自然来

【查看原图】
城南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光明小区鸟瞰图。卢洪浩摄
城南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光明小区鸟瞰图。卢洪浩摄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0年06月03日12:00

夕阳西下,忻城县城南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聚福新城小区大门两边便开始热闹起来。

蒙文扬牵着患病的妻子在那里休闲散步,笔者半开玩笑地跟他闲聊说:“如果叫你们再搬回去,你们愿不愿意?”“绝对不愿意!”蒙文扬目光坚定地对笔者摇了摇头。

易地搬迁要留得住贫困群众关键在于让“搬出”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近年来,忻城县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建设集中安置项目11个,圆满地完成了易地搬迁任务。同时,扎实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努力让搬迁群众日子美起来、腰包鼓起来、情感融进来,从而激活了搬迁群众的热情。

打好保障牌,让群众的日子美起来

“党的政策好,让我们仅花七千多块钱就能住到这么漂亮的社区里,刮风下雨也不用担心受怕了。”遂意乡弄江村弄洋屯蒙文扬妻子体弱多病,他时刻看管,不得外出务工。“像我这种情况,一辈子都不敢想有楼房住。”2018年5月,蒙文扬搬迁到聚福新城小区,看着雪亮的房间,他又回忆说:“过去的老房子外面下雨屋里漏,遇上连续雨天,连个安稳觉都不敢睡。”话语间,蒙文扬对如今的生活充满感激。

家穷难舍,故土难离。“搬得出”是易地搬迁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规划易地搬迁安置点时,忻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靠近公路、靠近河流、靠近集镇、靠近产业基地的“风水保地”拿出来搞建设,为贫困乡亲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最好条件。

“新区依山傍水,有游园、有菜园、有文化活动场所,每天定点有保洁员负责处理垃圾,学校就在附近……”在红渡镇滨江移民搬迁小区,移民搬迁群众对安置点的生活设施和服务连连称赞。

在建设新区的时候,忻城县就充分考虑贫困户的生活需求,从两方面就地解决搬迁群众的实际问题,让搬迁群众真正安居乐业:一是保障公共服务。按照有一个管理机构、有一支服务队员、有一个就业门路、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有一个医疗卫生室、有一个农家书屋、有一个文化活动场馆的“七有”标准,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提高保障水平。出台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政策,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免费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入学难、上学远等问题;构筑健康扶贫防线,大病、重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超90%以上,解决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

城关镇高塘村84岁的搬迁户彭桂花,搬进新房时,特定请人书写了一幅对联:易地搬迁住新居 大红对联谢党恩。通过对联抒发搬迁生活的变化及感恩之情。

打好增收牌,让搬迁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群众不仅要住得好,还得有钱花。”这是忻城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责任制之一。思练镇鸿源新城小区不仅让搬迁户新房子住进来,还实现腰包鼓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县城的加工企业到开进小区里,成立“扶贫车间”。在“扶贫车间”打工的卢美芬说:“每个月可以拿到1500元工资,又能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比种庄稼强多了。”

搬出来是第一步,富起来才是根本。忻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中,认真做好扶贫搬迁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创业就业专项规划。一方面,对安置点所在地的产业发展进行布局,对毗邻农村的安置点,引导和扶持中心村和乡镇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参与当地产业发展实现致富;对城区、园区的安置点,则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满足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引导搬迁群众从事电商、小微企业创业;同时,针对搬迁群众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合就业的岗位,助力实现搬迁群众择岗就业。

53岁的蓝月凤在聚福新城小区当保洁员,她说:“我负责小区里五栋楼的环境卫生,工作难度不大,又不被风吹雨打太阳晒,就当锻炼身体了……”言语里流露着对这份工作的满意。

“门口务工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这句群众自编的顺口溜,生动地总结了忻城县在转移就业方面,实施“三个一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在企业、社区、以及教育、交通、环卫等部门设立公益性岗位,安排搬迁户610人就业;技能培训输出一批,对搬迁人员进行家政服务、林果种植等技术培训1530人,就业912人;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在全县11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成立扶贫车间8个,吸纳搬迁劳动力352人务工,人均月收入1500以上。

打好感情牌,让“外乡人”的情感融进来

刚搬迁到城南新区时,遂意乡弄江村蓝桂清老人却住不惯,三天两头跑回老家。问他原因,他便喃喃地说:“人生地不熟的,总觉得自己是外乡人。”

为了解决搬迁群众社区融入“难”、感情融和“慢”等问题,忻城县大打感情牌,在治理上下功夫,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让他们住进新房子,融入新环境。

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四个一”管理机制:即织密一张网,在扶贫搬迁安置区成立党支部,采取“党支部+管委会+楼栋长+居民”的管理模式,发挥支部堡垒作用,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员聚民心,不断强化安置点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立一支巡逻队,由派出所牵头,村社区治安员和安置点楼栋长参与,每天在小区内开展治安巡察,维护小区治安环境;建立一套制度,制定完善安置点居民公约、门前三包等制度,引导群众不习惯的生活状态,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打造一个服务中心,落实工作人员对安置点进行高效管理,提供优质的“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

多种举措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易地搬迁群众相互了解和认识,增强邻里和谐。2019年5月,忻城县在城南社区组建业余文艺队,为业余文艺队安排室内排练场所,配备音箱和演出道具。2019年9月,忻城县在城南新区举办“山歌传政策颂党恩”扶贫宣传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系列活动,特邀广西歌王“武宣婆”郭秀莲与忻城山歌手同台演唱。2020年4月份,疫情好转后,城南社区管委会按照群众需求聘请了广场舞、民族舞专业老师进行现场培训,65名搬迁群众参加培训。截至2020年5月,城南社区又新组建了舞蹈、乐器、山歌等文艺队伍,参与群众达100多人。每当夜幕降临,城南社区聚福新城小区大门跳广场舞、唱卡拉OK的群众越来越多,上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下至风华正茂的后生都乐此不疲,悠悠忘返。(蓝艳青 蓝干乔)

分享到:
(责编:庞冠华、周雨乐)